慢性腹瀉: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慢性腹瀉(chronic diarrhea)主要是指發病時間在 2 個月以上,或者 2~4 周內的複發性腹瀉。病因複雜,伴隨症狀不同,治療原則也不同。

  • 隨著食物的種類增多、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腹瀉的發生趨勢正在穩步增長,並且導致慢性腹瀉的病因的種類也逐漸增多。
  • 慢性腹瀉根據發病機制可分為以下幾類:滲透性腹瀉、分泌性腹瀉、滲出性腹瀉、吸收不良性腹瀉和腸粘膜異常腹瀉。
  • 導致慢性腹瀉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臟膽囊胰腺疾病(肝硬化、胰腺炎)、胃腸道疾病(胃腸腫瘤、胃腸炎)等。
  • 慢性腹瀉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便稀或不成形,有時伴黏液、膿血。因為導致腹瀉的病因不同,伴隨症狀各異,例如發熱、消瘦、腹部包塊等。長期的慢性腹瀉可導致患者脫水、營養不良、體內的水電解質紊亂等,影響患者的正常飲食和生活。
  • 如果一天排便次數超過 4-6 次,大便稀或者不成形,有黏液或者膿血,並且伴有腹痛時,就應該儘快去醫院就診。一般需要做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等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消化道功能實驗檢查,以明確病因。
  • 慢性腹瀉一般首要採取病因治療,即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不同的治療。其次是對症治療,應用止瀉藥物來控制患者的腹瀉症狀,減輕患者的痛苦。如果患者腹痛難以忍受,可以適當採用止痛藥。
  • 慢性腹瀉的患者日常需要格外注意健康衛生的飲食,飲食要以低油脂、少纖維為主。少食刺激性食物,如生冷瓜果、冷拌萊、榨菜、醃肉、辣椒、烈酒、芥末、辣椒粉等。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腸胃。患有原發疾病的患者,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避免腹瀉的症狀的產生或者日益加重。

何時就醫?

出現下列情況應引起警惕,建議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 每天腹瀉的次數超過 4 次以上,多水樣便,持續兩個月以上。
  • 腹瀉的同時伴有發熱、水腫、腹痛。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如果是胃腸道的慢性疾病、感染性炎症、克羅恩病等,應去內科進行治療。
  • 普外科:如果是膽囊炎、闌尾炎、胰腺炎、胃腸腫瘤等實質性疾病,應去外科尋求手術治療。
  • 腎內科:如果是腎臟相關疾病,比如腎小球腎炎、急性腎炎等,應去腎內科治療。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慢性腹瀉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腹瀉開始的時間、每次持續多久、每天的次數,腹瀉排便時的大便的顏色和形狀、大便的量、以及腹瀉時是否伴有腹痛、發熱等其他症狀。
  • 是否第一次出現慢性腹瀉的症狀,如果不是,是否曾經接受過診治(包括服用的藥物和接受的手術),家族中是否有成員有胃腸道疾病、腎臟疾病、全身慢性疾病的病史。
  • 腹瀉之前是否有食用過不乾淨不衛生的食物、是否曾到過偏遠山區或者疫區、是否有患過傳染病、工作性質和工作環境如何等。
  • 近期及長期服用的藥物和保健品:包括感冒藥物、結核藥物、高血壓糖尿病藥物和各類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等。

此外,女性患者在進行尿液及糞便檢查時時儘量需要避開月經期。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診斷慢性腹瀉並明確慢性腹瀉的原因。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症狀以及使用的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等具體資訊。
  • 體格檢查:患者需要平躺在診療床上,雙腿屈膝,醫生通常會拍打或按壓患者的腹部,檢查腹部的具體部位是否有疼痛或壓痛;使用聽診器聽患者的腹部的腸鳴音等,來判斷患者的腸道異常。對男性可能會進行直腸指檢,以查詢任何前列腺、腎臟的問題。對女性可能進行盆腔檢查,以尋找糞便內的血液來源。
  • 糞便分析:檢查是否糞便內含有細菌、寄生蟲、紅細胞、白細胞等。
  • 其他檢查:若糞便樣本檢測到過多的紅細胞,可能會安排其他檢查:
    • 血液檢查:血清中各種激素及化學物質的檢測,對於各種胃腸道腫瘤的判斷有重要診斷價值。
    • CT 掃描:CT 掃描可幫助診斷尿路結石、梗阻、胃腸道感染、胰腺囊腫、胃腸腫瘤和腹部外傷等。
    • 胃鏡檢查:可發現胃腸道內的腫瘤、以及胃潰瘍等。
    • 磁共振成像(MRI):有助於判斷某些內臟器官的異常,如腸道或腎臟。

治療原則

  • 積極治療原發病:應該積極找尋治療原發病,並且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
  • 合理使用解痙止瀉藥:止瀉藥可通過減少腸道蠕動或保護腸道免受刺激,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包括阿片及其生物製劑(鹽酸洛哌丁胺、複方樟腦汀);如保護藥(鹼式碳酸鉍);如其他治療腸消化不良,調整正常菌群的生長和組成的乳酶生、雙歧桿菌等。
  • 其他藥物的使用:可以合理使用抗生素類的藥物,治療由於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如青黴素、頭孢、喹諾酮類藥物等。
  • 針對發病機理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靜脈補液,防止脫水的發生。
  • 其他:如 654-2、阿托品、溴丙胺太林等也具有解除痙攣的作用,但是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嚴重性炎症性腸病的患者慎用或禁用。

常見原因

導致慢性腹瀉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臟膽囊胰腺疾病(肝硬化、胰腺炎)、胃腸道疾病(胃腸腫瘤、胃腸炎)等。

引起該症狀的常見原因有:

  • 全身性疾病:
    • 糖尿病:糖尿病性慢性腹瀉是糖尿病性胃腸道病中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主要是由於糖尿病引起的胃腸道神經病變有關。
    •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患者,由於腸道蠕動較快,消化吸收不良,從而出現大便頻繁甚至腹瀉,大便一般呈糊狀,並且含較多未消化食物。
    • 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慢性腹瀉是尿毒症的主要併發症之一,也會併發嘔吐、噁心、便血等。
    • 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由於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較差,因此胃腸道對於病菌的抵抗能力減弱,經常會引發腹瀉。
  • 肝臟疾病:
    • 肝炎。
    • 肝硬化。
    • 肝癌。
  • 胰腺疾病:
    • 慢性胰腺炎。
    • 胰腺癌。
    • 胰腺切除術後。
  • 胃腸道疾病:
    • 胃腸道腫瘤。
    • 炎症性腸病。
    • 功能性障礙:如腸易激綜合徵。
    • 感染性疾病:腸結核、阿米巴腸病、慢性菌痢、真菌感染等。
    • 藥源性或理化因素影響:多種藥物或藥物間相互作用可以引發慢性腹瀉。

此外,健康人突然的暴飲暴食、肚子受涼受熱等也可出現慢性腹瀉。也有一些患者即使經過全面仔細檢查仍未能明確腹瀉原因。

發生機制

各種原因引起的腸腔內分泌的水或者電解質物質增多,都可引發腹瀉。

慢性腹瀉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滲透性腹瀉:腸腔記憶體在大量高滲透性的食物或藥物,導致腸腔內的滲透壓增高,體液內的水大量進入腸腔,導致腹瀉。
  • 分泌性腹瀉:比如胃泌素瘤等疾病,可以使胃腸道的內分泌激素增加,促進胃腸道粘膜細胞分泌過多的水和電解質,引起腹瀉。
  • 滲出性腹瀉:當腸道區域性感染時,腸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炎症、潰瘍等病變的破壞時,可造成大量的滲出,引起腹瀉。
  • 吸收不良性腹瀉:腸內分解和消化功能障礙,小腸對於脂肪、糖類、蛋白質的吸收不良,會引起腹瀉,其中主要是對脂肪的吸收不良。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慢性腹瀉:

  • 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人群。
  • 患有胃腸道胃腸道疾病的人群,如胃腸炎、胃潰瘍、胃腸腫瘤等的人群。
  • 經常吃生冷食物,喝冰水,吃冷飲的人群。
  • 患有胰腺、肝臟原發疾病的人群。

臨床表現

慢性腹瀉主要表現為:

  • 大便次數增多,例如一天大便次數在 4~6 次以上,並且持續時間為 2 個月以上。
  • 大便稀稠或者不成形,多水樣便。
  • 便中帶有黏液、膿血。

伴隨症狀

不同原因的慢性腹瀉會伴有相應的其他臨床症狀:

  • 慢性腹瀉伴發熱:可見於急性腎炎、腸結核、腸阿米巴病等感染疾病。
  • 慢性腹瀉伴高血壓、水腫、蛋白尿:可見於腎小球腎炎、高血壓等。
  • 慢性腹瀉伴嘔吐:可見於胃腸炎、胃潰瘍等。
  • 慢性腹瀉伴脂肪瀉:可見於胰腺炎。
  • 慢性腹瀉伴腹痛:可見於膽囊炎、食物中毒等。
  • 腹瀉伴便祕交替發生:多見於腸結核、腸易激綜合徵等腸道功能性疾病。

日常護理

  • 慢性腹瀉的患者在飲食上一定要以少渣、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生冷、多纖維、味道濃烈的刺激性食物,如火鍋、燒烤、麻辣燙等。並且要根據病情和醫囑,給予流食、半流食或軟食,如米粥、米湯等。飲食清淡,避免油膩食物,不喝牛奶。
  • 要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嚴格注意患者的排便次數、性質、數量。
  • 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熱水袋熱敷來緩解腹瀉伴隨的腹痛症狀,必要時為患者提供床邊的衛生間。
  • 反覆腹瀉容易劃傷肛門面板,面板比較嬌嫩,建議在上廁所時使用軟的溼紙巾,用溫水清洗,並在肛門周圍塗油膏,保持肛門的乾燥,避免出血。
  • 注意要多臥床休息,可以減少腸道蠕動,減少體力的消耗。

預防措施

  • 平時注意飲食的衛生,在夏季等食物易腐敗的季節,避免進食不潔的食物,不要亂吃東西。飯前飯後要養成洗手的習慣。
  • 避免菸酒,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平時注意保暖,避免過於貪涼。少吹空調和風扇。
  • 平時注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平衡營養,增強自身的免疫力。避免濫用抗生素,從而防止腸道菌群失調引發腹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