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型肺吸蟲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腦型肺吸蟲病是由肺吸蟲寄生於人體並侵入顱腦部位所引起的疾病。
  • 本病主要流行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中國臺灣和菲律賓。目前在我國華北、華東、西南和華南 23 個省區均有流行。流行區內腦型肺吸蟲病患者佔 2%~5%,其中兒童和青少年較常見。
  • 最主要的病因是肺吸蟲流行區內人群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貝殼類,生飲溪水。
  • 該病分為浸潤期(或組織破壞期)、囊腫(或膿腫期)和纖維瘢痕期:浸潤期或組織破壞期,蟲體在腦部移行造成組織破損、出血,或受刺激形成肉芽腫;囊腫或膿腫期,受損腦組織在肉芽腫周圍形成包膜及積液;纖維瘢痕期,肉芽組織纖維化或鈣化。按照發病症狀的不同,本病可分為腦膜炎型、腦梗死型、癲癇型、腫瘤型等。
  • 主要症狀為頭痛、癲癇、肢體運動感覺異常、肢體發麻、行動不協調,甚至僵硬、癱瘓。
  • 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
  • 患者會出現多種不適,輕者頭痛、嘔吐,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併發癲癇、失語甚至出現癱瘓。
  • 養成衛生的飲食習慣,忌生飲、生食或半生食對預防本病有重要意義。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頭痛、嘔吐、視力減退或出現視幻覺;
  • 畏寒、發熱、肢體僵硬、說話含糊。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癲癇
  • 癱瘓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病?

當醫生懷疑是腦型肺吸蟲病時,將通常進行腦脊液檢查、痰液糞便檢查、免疫學檢測、顱腦 CT、腦血管及脊髓造影等輔助檢查幫助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腦脊液檢查:患者腦脊液中可發現嗜酸性粒細胞及蛋白含量增多的現象。這是本病的特點之一,可據此進行初步診斷。
  • 痰糞檢查:在患者痰液及糞便樣本中檢測出肺吸蟲的成蟲、童蟲或者蟲卵可為診斷提供有力證據。
  • 免疫學檢測:常用的有皮內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等,檢測具有 90% 以上的陽性率及相當的特異性,與其他檢查結合可做出正確判斷。
  • 輔助檢查:顱腦 CT 或 MRI、腦血管及脊髓造影可檢測出病變部位及阻塞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哪些症狀?
  • 這些症狀持續多長時間了?
  • 之前是否長時間咳嗽,有沒有痰液?什麼顏色?
  • 居住環境如何?
  • 是否有生食生飲習慣?
  • 最近吃過沒煮熟的海鮮產品,比如鮮蝦、扇貝等?
  • 有沒有藥物過敏史?
  • 是否接受過治療,用過哪些藥?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情是否嚴重?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治療方法有哪些?能否根除?
  • 治療週期有多長?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什麼?
  • 治療花費高嗎?哪些治療費用在醫保範圍內?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一般會將患者先送入重症監護室由醫護人員照看,家屬必須在監護室外守候。轉回病房後要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狀態,出現昏迷或躁動要及時通知主治醫生。保持身體清潔,常翻身,防止發生褥瘡。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患者及家屬應密切留意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頭暈、頭痛、 腹痛、乏力等,程度較輕無須特別處理。出現嚴重不適,如劇烈疼痛、呼吸困難、消化道出血等症狀要立即送醫治療。
  • 複查:開顱手術的患者需要在出院 1 個月後複查,主要複查顱腦 CT、肝腎功能等專案。藥物治療的患者在治療週期結束後就可以複查,主要複查顱腦 CT 或 MRI、痰液、糞便、血清等專案。
  • 飲食:
    • 手術患者在可以進食的最初 1~3 天要進流質食,而後可逐漸改為半流質飲食,若患者無明顯不適,兩週方後可恢復正常飲食。
    • 飲食要保證營養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瘦肉等。嚴禁生飲、生食或半生食,尤其是貝殼類食物。
  • 運動:開顱手術患者術後需遵醫囑根據恢復情況進行活動,初期建議靜養為主,活動時需家屬攙扶以免發生意外。
  • 其他: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

大多數腦型肺吸病患者在及時接受治療後可治癒,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吡喹酮:吡喹酮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可以麻痺蟲體,抑制蟲體核酸與蛋白合成,並對蟲體表皮有明顯的損傷作用,使人體的免疫功能有效參與,最終促使蟲體死亡。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頭昏、頭痛,腹痛、噁心、四肢痠痛、乏力等,如果症狀程度輕且持續時間短的話無須處理。少數患者會有心悸、胸悶、過敏性休克、消化道出血等症狀,必須密切觀察,出現這些症狀需要及時就醫診治。哺乳期患者停藥後 3 天內不宜哺乳。
  • 硫氯酚:對肺吸蟲囊蚴有強效殺滅作用。常見不良反應有輕度的頭暈、頭痛、噁心、腹痛、腹瀉以及蕁麻疹等症狀,嚴重者可引發中毒性肝炎,需要密切觀察,有強烈不適要立即就醫。
  • 高滲葡萄糖液和 20% 的甘露醇:主要作用是降低顱內壓,減輕患者顱內高壓症狀。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靜脈曲張、疼痛、頭暈、口渴,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如面板潮紅、瘙癢、呼吸困難、急性腎衰竭等。
  • 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地西泮等,幫助併發癲癇的患者進行對症治療。

手術治療

  • 開顱減壓手術:有明顯壓迫症狀的顱內高壓患者,可進行開顱減壓手術,以降低顱內壓,減輕病灶壓迫。
  • 開顱切除手術:當病灶已經侷限、形成囊腫或膿腫可採取切除手術將病灶切除以降低顱內高壓。
  • 手術治療中會盡可能地去除成蟲,防止更多腦組織受損,但依然需要與藥物結合治療才能治癒疾病。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蟲體在腦部遊走造成腦組織多處損傷,將會引發顱內高壓、癲癇等併發症。如果蟲體侵入基底神經節、丘腦等部位會加重病情,嚴重者可致癱瘓。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多數患者臨床症狀減輕、病情好轉,大多數患者可治癒。愈後需改變生飲生食習慣避免再次感染復發。

該病的最主要病因是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貝殼類,生飲溪水,兒童和青少年最常見。

腦型肺吸蟲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肺吸蟲感染:腦型肺吸蟲病是由寄生於人體的肺吸蟲侵入腦部所致,一般多見於嚴重的肺吸蟲感染者。
  • 飲食習慣:如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貝殼類,生飲溪水。

哪些人容易患腦型肺吸蟲病?

有如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有生食或半生食水生貝殼類史:螺體並殖吸蟲的尾蚴侵入中間宿主(溪蟹或蜊蛄)體內會形成囊蚴,人若攝入含有活囊蚴的溪蟹或蜊蛄後可感染肺吸蟲。
  • 有生飲野外溪水史:溪水中如果含有並殖吸蟲囊蚴也可造成感染。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兒童及青少年肺吸蟲感染者:在肺吸蟲感染流行區,腦型肺吸蟲病患者可達 2%~5%,其中兒童和青少年最常見。

感染肺吸蟲後最早出現的是腹痛、腹瀉等腹部症狀;然後是咳嗽(常伴有鐵鏽色痰液)、胸痛等肺部症狀,持續時間較久。可在感染 2 個月至 6 年後發生腦部病變,以顱內壓增高、炎症及刺激性症狀、腦組織損傷較為常見。

腦型肺吸蟲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腦型肺吸蟲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 頭痛:腦型肺吸蟲病最常見的早期症狀之一。
  • 顱內壓增高症狀:嘔吐、視力減退,這種症狀多見於早期患者。
  • 炎症:畏寒、發熱,亦多見於早期。
  • 刺激性症狀:視幻覺、肢體感覺異常,這些症狀是由於病變接近皮質所導致的。
  • 腦組織損傷:常見失語、偏盲、步態不穩、肌肉不協調,嚴重者可致癱瘓,這些症狀一般出現較遲。

腦型肺吸蟲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顱內高壓
  • 癲癇
  • 腦膜刺激徵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針對可變因素,預防措施如下:

  • 養成吃熟食的習慣,嚴禁生食或半生食,尤其是貝殼類食物(淡水蝦蟹、蜊蛄等)要保證徹底煮熟後再進食,建議儘量少吃或不吃此類食物。
  •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居住環境乾淨清潔,飯前便後要洗手。

針對不可變因素,預防措施如下:

  • 摒棄飲生水的習慣,尤其是野外溪水。
  • 儘量避免長時間接觸野外水體,如野泳。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