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銀屑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好發於頭皮、軀幹、四肢,屬於紅斑鱗屑性面板病。少部分人會累及外陰皺褶部位,出現紅斑、脫屑、溼疹樣改變,稱為外陰銀屑病。由於該部位易出汗,反覆摩擦,多表現為界限清楚的炎性紅斑,表面光滑,覆菲薄鱗屑或無鱗屑,患者常有瘙癢感,臨床上易誤診。

  • 外陰銀屑病俗稱外陰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紅斑鱗屑性、具有特徵性皮損的面板疾患。
  • 根據外陰銀屑病的臨床特徵,一般可以分為尋常型、膿皰型、關節型及紅皮病型等型別。
  • 外陰銀屑病的確切病因尚未清楚,目前認為與遺傳、藥物、免疫和感染等因素有關。
  • 主要特徵為患者有輕重不等的外陰瘙癢、灼熱感或極度不適感。
  • 如果外陰出現扁平丘疹,逐漸長大呈淡紅色,表面覆有鱗屑,有輕重不等的外陰瘙癢、灼熱感,患者應及早就醫。
  • 外陰銀屑病的治療需到正規面板科面診後進行個體化治療。
  •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個人衛生,預防感染。穿純棉、寬鬆的內褲。同時,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果外陰出現扁平丘疹,逐漸長大為淡紅色,表面覆有菲薄鱗屑或無鱗屑,有輕重不等的外陰瘙癢、灼熱感,應及早就醫。

就診科室

  • 面板科
  • 婦科

醫生如何診斷外陰銀屑病?

外陰銀屑病往往與身體其他部位的銀屑病損害同時存在,極少單發。若患者外陰為銀屑病的首發部位,尚需長期隨訪觀察其它部位是否受累。

本病以陰部皮損為唯一表現,診斷將面臨困難。因此,全面仔細的查體、詳細詢問有無銀屑病家族史、結合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於正確診斷外陰銀屑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組織病理活檢:外陰銀屑病的確診主要依靠組織病理活檢。病理改變一般表現為角化不全,棘層肥厚,顆粒層較少或消失,釘突規則延伸,乳頭區血管擴張迂曲,真皮淺層血管周圍不等量炎症細胞浸潤,角化過度不明顯。

外陰銀屑病的病理改變基本符合普通尋常型銀屑病的病理改變,對不典型病例要密切結合臨床病史和表現才能最終確診。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都有什麼症狀?
  • 身體其它部位是否有類似皮損?
  • 症狀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 是否治療過?用的哪些藥?療效如何?
  • 是否有銀屑病家族史等其他疾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會導致外陰銀屑病?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應該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這個病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貼身衣服應選擇純棉、寬鬆、柔軟的材質,勤換洗,注意個人衛生。
  • 避免溼潮,選擇陽光充足的房間。
  • 堅持體育鍛煉,有利於增強體質、減少壓力、改善心情。
  • 平時洗澡時也應格外注意,溫水洗浴最佳。

銀屑病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病情,延緩向全身發展的程序,減輕紅斑、鱗屑、區域性斑片增厚等症狀,穩定病情,避免復發,儘量避免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治療過程中醫生會與患者溝通並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這是治療的重要環節。

外陰單發者區域性治療

外陰單發銀屑病治療有文獻報道,外陰銀屑病治療與尋常型有所不同,應首選弱效至中效糖皮質激素軟膏短期區域性應用。

也有推薦長期使用維生素 D衍生物或者區域性免疫調節劑(他克莫司或吡美莫司),以避免糖皮質激素長期使用的不良反應。

全身泛發者治療

全身治療

  • 免疫抑制劑
    • 甲氨蝶呤(MTX):通過對二氫葉酸還原酶的競爭性抑制而發揮作用,多數在 1~2 周內見效。
    • 羥基脲:適用於廣泛性、頑固性銀屑病和膿皰型及紅皮病型銀屑病。
    • 環孢素:用於治療膿皰型銀屑病、關節病型銀屑病及對常規治療無效的泛發性斑塊型銀屑病。本方法 3~7 天內見效,3~4 周大部分病例可臨床治癒。
    • 他克莫司:作用機制同環孢素,主要是抑制鈣調磷酸酶的活性,抑制 T 淋巴細胞的活化,全身治療銀屑病有效。
    • 雷公藤總甙:治療銀屑病有效,對膿皰病型銀屑病也有療效。
  • 維 A 酸類:主要影響上皮代謝,能促進表皮細胞增生分化,角質溶解,維持面板的正常結構。用於治療各型銀屑病,特別是紅皮病型銀屑病、侷限性或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服藥期間可有脣、眼、鼻黏膜乾燥,面板瀰漫性脫屑、皸裂及瘙癢等。
  • 抗生素類:對於尋常型銀屑病的進行期及點滴型銀屑病,伴有扁桃體炎及感染者,可用青黴素和紅黴素。
  • 皮質類固醇激素:僅用於紅皮病型、關節病型或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且使用其他藥無效者,或對伴發全身中毒症狀者可短期應用。臨床上常用本品與其他療法並用,以鞏固或維持、緩解症狀。與免疫抑制劑、維 A 酸類合用時,可減少其用量。
  • 甲碸黴素:甲碸黴素用於治療膿皰型銀屑病見效快、療效高、副作用小,是治療膿皰型銀屑病首選藥物之一。可單獨口服或合併皮質類固醇治療。主要副作用有骨髓抑制及引起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孕婦慎用。
  • 維生素製劑:如維生素 A、維生素 C、維生素 D2、阿法骨化醇等都可以用於治療銀屑病。
  • 免疫增強:轉移因子(TF)、凍幹卡介苗素、疫苗療法。

外用治療

常用外用藥有:皮質類固醇激素、維 A 酸類、維生素 D類似物、他克莫司軟膏等。

其他治療

浴療、發汗療法、透析療法、高壓氧療法、光量子血液療法等可用於治療銀屑病。

紫外線、光化學療法(PUVA)或光化學療法與皮質類固醇、甲氨蝶呤、芳香維 A 酸等聯用是治療銀屑病的有效手段,但不適合於生殖器部位的皮損的治療。

外陰銀屑病發展及轉歸

本病皮損不典型,臨床表現多樣化,易誤診,且病程長、易復發,少數患者治癒後可不復發。由於外陰銀屑病部位特殊,患者可能延誤治療,導致區域性不適,引發感染,甚至造成心理障礙。

外陰銀屑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銀屑病的確切病因尚未清楚,目前認為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最終導致銀屑病發生或加重。

外陰銀屑病的常見原因包括:

  • 遺傳因素:本病有家族史,有遺傳傾向,但關於遺傳方式,國內外尚無定論。國外銀屑病患者中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13、B17 出現頻率明顯增高,同時 HLA-B3、C77、W6 出現頻率上升。我國銀屑病患者中 HLA-B13、HLA-B17 出現頻率上升,也有 HLA-A1 出現上升,HLA-B40、W35 的出現頻率明顯減少,但是 HLA 的出現頻率對於評估單個患者的臨床情況及預後沒有明顯的意義。
  • 感染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其中鏈球菌感染與銀屑病的發病關係密切,尤其是一些急性點滴型、關節病型、紅皮病型銀屑病患者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扁桃體炎等的症狀,且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值常升高。一般認為是細菌毒素引發了變態反應。
  • 藥物因素:現今發現下列藥物可以引起銀屑病,如:β 受體阻滯劑、鋰、抗瘧藥等。最近又發現特比萘芬、鈣通道阻滯劑、卡託普利、格列本脲,和降脂藥吉非諾齊、地塞米松,以及某些細胞因子,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介素、干擾素(IFN)-α、IFN-β 等都可誘發銀屑病。
  • 免疫因素: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下降,迴圈 T 細胞有缺陷。皮損中可查見血管壁和(或)真皮的表皮交界處有 C3 補體和(或)免疫球蛋白的沉積。血清存在抗 IgG 抗體,免疫熒光檢測到抗角質層自身抗體。
  • 其他因素:本病還與代謝障礙、內分泌障礙、精神、食物等因素有關;季節變化、外傷或手術等也可誘發本病。

哪些人容易患外陰銀屑病?

該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目前認為物理刺激(如摩擦)以及各種感染(如面板癬菌病及念珠菌病)都可以誘發。

外陰部位皮損往往與身體其他部位的銀屑病損害同時存在,極少單發,因此,銀屑病患者或有銀屑病家族史患者,及有上述各種感染的患者,出現外陰部不適症狀時應引起注意,及時就診。

外陰銀屑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根據銀屑病的臨床特徵,一般可以分為尋常型、膿皰型、關節型及紅皮病型等型別。與外陰有關的幾型具有如下表現:

  • 尋常型銀屑病:主要表現為患者有外陰瘙癢、灼熱感或不適感。初期在陰阜、陰脣等處可見針尖大小不等的炎性扁平丘疹,逐漸長成淡紅色、點滴狀、錢幣狀、地圖狀、環狀斑丘疹。丘疹表面覆有多層銀白色鱗屑,周圍有紅暈,去除表皮鱗屑,露出基底為一半透明薄膜,剝除此膜出現小出血點是其特徵。
  • 紅皮病型銀屑病:全身出現廣泛性面板浸潤腫脹,同時會陰、腹股溝、肛門等腫脹也較明顯,滲液較多,形成漿液性的痂皮,痂下分泌物積聚較多,活動後常引起面板裂口。黏膜症狀也較明顯,女陰、尿道、肛門部位的黏膜常糜爛,有分泌物,患者排尿時疼痛較劇烈,易併發會陰部感染。
  • 膿皰型銀屑病:本型在原有皮損的基礎上,表現為急性紅斑,表面有密集針尖至綠豆大小的無菌性膿皰,可全身泛發,也可侷限於手掌及足跖部,為慢性病程,反覆發作。外陰部出現類似皮損,且因易摩擦而出現皰壁破裂,糜爛結痂、膿痂、滲液。
  • 有文獻報道,外陰銀屑病因其部位特殊,臨床表現為境界清楚的紅斑,其上覆少量鱗屑或無鱗屑,表面具有光澤,炎症更明顯,同形反應(Koebner 現象)更敏感,通常無滴蠟現象、薄膜現象。
  • 外陰部多汗、潮溼和容易摩擦,常發生溼疹樣變化,在外陰皺褶處面板溼疹樣變化明顯。
  • 陰阜部病變似脂溢性皮炎。

外陰銀屑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感染:外陰銀屑病因其部位特殊,如果治療不及時、護理不得當易誘發感染。
  • 全身疾病:全身泛發性銀屑病患者長期患病可併發關節炎、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性貧血、高血壓等疾病。
  • 平時預防外陰銀屑病,要注意消除精神創傷、解除思想顧慮。
  • 儘量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物理性、化學性物質的刺激。
  • 忌菸酒,限制辛辣刺激飲食的攝入,加強體育鍛煉。
  • 追尋可疑病因,注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及清除感染性病灶。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