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多發生於 1~3 個月的嬰兒,主要是由於維生素 K 的攝入和吸收不足,或因肝功能障礙不能利用維生素 K 合成凝血酶原,所致的一組出血性疾病[1]

  • 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該病在全球的發病率約為 35/10 萬,其中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發病率相對更高,約為 80/10 萬,而發達國家約為 8.8/10 萬[2]。研究顯示,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的整體死亡率約為 20%,伴有顱內出血的患兒死亡率則為 50%[3]
  • 目前認為該病的相關病因包括單純母乳餵養、應用抗生素、長期腹瀉、肝膽疾病及母親飲食缺乏維生素 K 等[[1][4]
  • 突發性出血是該病必有的臨床特徵。其中,最具特徵性和發生率最高的症狀為顱內出血。由於發病人群基本為哺乳期嬰兒,通常還伴有拒乳、反應差、噁心嘔吐、抽搐及尖叫等表現[4]
  •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的治療原則為止血(可選用維生素 K及止血敏)、降顱壓、鎮靜、糾正貧血、治療腦梗以及對症支援治療等。若患兒顱內出血嚴重,醫生會考慮行顱內血腫清除術。
  • 預防對於該病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患兒出生時補充 1mg 維生素 K 可顯著降低發病率[4]

當嬰兒出現出血傾向,或已發生突發性出血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面板紫癜或黏膜瘀斑。
  • 咯血、胸悶、氣促、呼吸困難。
  • 嘔血、大便黑。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嬰兒拒乳、高聲尖叫和哭鬧、頻繁嘔吐。
  • 抽搐、神志不清。
  • 大量咯血、嘔血、便血。
  • 面色蒼白、發抖、出冷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建議就診科室

  • 兒科
  • 急診科
  • 神經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的診斷依靠病史、症狀、體徵及實驗室檢查的結果。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並對患兒進行相關檢查。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 維生素 K 水平檢查:若患兒維生素 K 低於正常水平,有助於診斷該病。
  • 凝血相關專案檢查:若患兒凝血酶原時間(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延長,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減少,有助於診斷本病。
  • 腦脊液檢查[4]能排除顱內感染。
  • 計算機斷層掃描(CT)[4]可以確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及範圍。

醫生可能詢問患兒家屬哪些問題?

  • 患兒有什麼症狀?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持續多長時間?
  • 患兒年齡多大?症狀是否為短時間內突發?
  • 以前是否有類似的起病經歷?是否有過其他的出血症狀?
  • 出生 3 個月內有無預防性補充維生素 K?
  • 是否為單純母乳餵養?母親飲食中是否缺乏蔬菜水果?
  • 患兒有無長期腹瀉?有無感染?有無應用抗生素史?

患兒家屬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患兒是否有生命危險?對今後的生長髮育有什麼影響?
  • 您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治療有什麼副作用嗎?
  • 如果出現顱內出血,需要立即手術嗎?
  • 這個病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這個病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家屬在日常生活中需對患兒適當補充維生素 K、預防感染,以此來促進患兒的痊癒。

  • 患兒在生活中要適當攝入富含維生素 K 的食物,如綠葉蔬菜、菠菜、海帶、牛奶、動物肝臟等。
  • 儘量避免感染、腹瀉,減少抗生素的長期應用等。

對於輕症的患兒,醫生會以補充維生素 K 為主;貧血明顯者給予輸血治療;維生素 K 缺乏合併顱內出血者,急性期以止血、輸血、維生素 K 補充、維持生命體徵、禁食及營養支援治療為主,恢復期則會予以營養腦細胞、功能鍛鍊等治療措施。

藥物治療

  • 補充維生素 K 與止血[4][5]本病症狀與維生素 K 缺乏密切相關,出血也是其急需處理的症狀。小兒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的止血治療主要包括:
    • 維生素 K1 1~3 毫克靜脈注射(也有文獻推薦 5~10 毫克);
    • 止血敏 0.25 克,靜脈注射;
    • 新鮮冰凍血漿每千克體重 10~20 毫升。
  • 脫水降低顱內壓[4][6]顱內出血是本病的常見症狀,降低顱內壓的措施包括:
    • 20% 甘露醇每天每千克體重 3~5 毫升每千克每天;
    • 速尿每天每千克體重 1 毫克;
    • 地塞米松每天每千克體重 0.3~0.5 毫克。
  • 糾正貧血:出血量大可能導致失血性貧血,甚至休克。在止血治療的同時,醫生會根據患兒貧血程度,對症給予補液、視情況給予紅細胞懸液輸注。

手術治療

對於嚴重顱內出血的患兒,應及時性血腫清除術。

其他治療

禁食、營養支援及其他治療:患兒需接受禁食、營養支援、適當鎮靜及保肝利膽等治療。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的發展及轉歸

若家屬對該病有足夠的認識,則完全可預防。患兒一旦發病,醫生會及時予以維生素 K 治療,疾病轉歸良好,24h 內出血症狀及出血傾向明顯好轉。但若治療不及時或患兒出現嚴重顱內出血,則轉歸欠佳。

由於嬰兒缺乏維生素 K,從而導致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缺乏,明顯影響患兒的凝血功能,引起出血。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單純母乳餵養:嬰兒出生時自身的維生素 K 儲存量少,而母乳中維生素 K 水平僅 15 微克每升,遠低於牛奶中的 60u 微克每升。若長期母乳餵養且不注意新增維生素 K 的攝入,則可能加重嬰兒維生素K缺乏的程度[1]。故純母乳餵養的小嬰兒更易出現該病。
  • 應用抗生素[4]嬰兒發生感染後,應用抑制腸道內細菌生長的抗生素,能抑制腸道內寄生的非致病菌,減少腸道內維生素K的合成,導致維生素 K 缺乏。
  • 長期腹瀉[4]長期腹瀉可引起小兒腸道吸收不良,導致維生素 K 吸收障礙。
  • 母體缺乏維生素 K[1][4]若孕婦缺乏維生素 K,胎兒在未出生時就可能存在“維生素 K 先天不足”。嬰兒出生後,若母體的飲食缺乏維生素 K,會導致嬰兒從母乳中獲取的維生素 K 含量更低。

哪些人容易患小兒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

  • 年齡:2 周~1 歲的嬰兒易患本病,尤其以出生 20 天~3 個月為高發階段[6]
  • 出生後維生素 K 攝入吸收不足,或者肝功能異常導致維生素 K 利用障礙的嬰兒。
  • 感染、長期純母乳餵養、腹瀉、應用雙香豆素類藥物等均屬於高危因素。

患兒主要表現為突發性顱內出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或顱高壓、凝血功能異常、貧血等症狀。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有哪些症狀?

  • 顱內出血:是該病最具特徵性的臨床表現[1][4]
  • 顱內高壓:顱內高壓的表現包括拒乳、高聲尖叫和哭鬧、頻繁嘔吐及抽搐等。嚴重的患兒可能出現神志不清、呼吸困難等。若形成腦疝,則體檢時發現前囟飽滿,顱縫增寬,覓食反射消失[4]
  • 嚴重的出血傾向:如面板淤血或瘀斑、粘膜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4]
  • 肺出血:患兒出現咯血、胸悶、氣促及呼吸困難等症狀[4]
  • 胃腸道出血:患兒常表現為嘔血黑便、甚至失血性休克等[4]
  • 貧血:患兒大量出血時可同時伴有失血性貧血的表現,如面色蒼白、心率加快及血壓降低等[4]

小兒晚發性維生素 K 缺乏病的併發症有哪些?

  • 腦出血後遺症狀:當顱內出血嚴重時,即便患兒存活,常會遺留有肢體功能障礙、認知、言語及吞嚥障礙等[4]

本病的預防主要在於補充維生素 K。此外,應針對病因進行相應的預防,具體方法如下:

  • 母親在孕期補充維生素 K:孕婦在分娩前約 2~4 周,應開始服用維生素 K1 10 毫克或 20 毫克[4]
  • 出生後常規性補充維生素 K:加拿大兒科協會建議在出生後給予嬰兒維生素 K1 1 毫克肌注可減少該病的發生,但僅能維持血濃度 7~10 天[4]。此外,在出生後、第 10 天及 1 個月給予嬰兒維生素 K 5 毫克補充[7],或者在嬰兒出生後 3 個月內每週補充維生素 K 1 毫克可能也有利於該病的預防。
  • 純母乳餵養嬰兒定期監測維生素 K水平:對於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在 3 周時需監測血中維生素 K的水平,及早發現及補充維生素 K1[4]
  • 小嬰兒若出現感染、腹瀉、肝臟疾病及在長期應用抗生素情況下,需注意補充維生素 K1[4]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