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牙瘤是一種由牙源性上皮,和牙源性間充質細胞組合而成的牙源性瘤樣畸形。主要見於兒童和青少年,沒有明顯性別差異。本病生長緩慢,早期臨床症狀不明顯,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完整切除病變,術後不易復發,預後較好。

  • 是一種牙源性良性病損,由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包含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以及部分牙髓組織在內的牙胚組織錯構而成。牙瘤實際上是一種瘤樣畸形或是錯構瘤,而非真性腫瘤。
  •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但生長髮育期的兒童和青少年較多見,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 根據組織病理學特徵,可分為組合性牙瘤和混合性牙瘤兩類。組合性牙瘤由數量不等的牙樣小體構成,在每個牙樣小體中,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和牙髓組織的排列類似於正常牙體組織,只是形態與正常牙齒不同;混合性牙瘤則由不規則排列的牙體軟硬組織組成,但不具有正常牙齒樣結構。組合性牙瘤與混合性牙瘤間並不存在絕對區別,主要取決於病變中構成良好的牙樣小體和結構混亂的牙體軟硬組織的比例。
  • 絕大多數發生在頜骨骨組織內,偶爾發生於牙齦軟組織。病變常位於已經萌出的兩臨近恆牙牙根之間,或位於已脫落乳牙的牙槽窩及其下方待萌恆牙間。
  • 本病生長緩慢,早期臨床症狀不明顯,臨床表現主要與病變位置及大小有關,與病理型別無明顯相關性。
  • 頜骨曲面斷層片或頜骨 CT 是診斷牙瘤最有效的輔助檢查方式。
  • 治療以手術完整切除病變為主,術後不易復發,預後較好。病變波及的牙齒能否保留,取決於牙根的吸收程度。

牙瘤生長較緩慢,早期可無明顯自覺症狀,當患者出現自覺症狀時,瘤體往往已經較大或已累及鄰近乳/恆牙。首次就診時,醫生會詢問病史,並根據臨床症狀、口腔檢查情況、影像學等檢查來進行診斷[3]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診?

  • 深埋於頜骨內的牙瘤,體積較小時可無任何自覺症狀,因此定期口腔檢查極為重要。罹患 Gardner 綜合徵和 Hermann's 綜合徵的患者,或有該類遺傳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更需定期檢查。
  • 一旦出現乳牙滯留、恆牙萌出困難、恆牙移位或鬆動、頜骨膨隆、不明原因的區域性反覆腫脹疼痛、下脣麻木等症狀,應及時就診。

建議就診科室

  • 口腔頜面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牙瘤?

口腔檢查

初診時,醫生會首先詢問病史,隨後對患者口腔情況進行檢查,檢查專案可能包括:

  • 有無頜骨骨質膨隆;
  • 區域性黏膜有無潰瘍;
  • 有無乳牙滯留;
  • 有無瘻管;
  • 恆牙萌出情況;
  • 牙體組織有無明顯齲壞;
  • 牙周情況;
  • 牙齒是否移位、鬆動,有無明顯叩痛;
  • 牙髓活力測試;
  • 下脣感覺檢查。

曲面斷層檢查

  • 曲面斷層片是目前診斷牙瘤首選的的輔助檢查方法,早期牙瘤由於缺乏鈣化,在 X 線片上可表現為較小的圓形或類圓形放射透射影;
  • 隨著病變不斷增大,鈣化程度增高,可表現為密度均勻或不均勻的緻密團塊,邊緣可見清晰的透射影及完整或不完整的環形、緻密放射阻射邊緣影像。其中,組合性牙瘤可見密度不均勻的幼稚牙齒影像,混合性牙瘤則多見較為均勻的高密度鈣化團塊。

口腔 CT

對於牙瘤大體形態顯示而言,口腔 CT 和曲面斷層片的顯示內容無明顯差異,但 CT 可以更加直觀地反映腫瘤的準確定位、體積大小以及瘤體與鄰牙及下牙槽神經管、上頜竇等重要結構間的關係。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
  • 平時喜歡吃何種食物?
  • 是否有牙痛史?是夜間痛還是進食時疼痛?
  • 有無直系親屬罹患 Gardner 綜合徵或 Hermann's 綜合徵?

患者可以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怎麼患上牙瘤的?能治好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吃藥能治好嗎?
  • 治療後是否會復發?
  • 是否需要拔牙?
  • 這個病會不會遺傳?家人是否需要拍片篩查?

牙瘤的術後日常護理與其他口腔良性腫瘤術後無明顯差異,予流質飲食 48~72 小時,半流質飲食 2 周,進食後漱口水含漱以保持口腔衛生。術後定期複診並攝片,以瞭解骨質生長及鄰牙情況[4]

體積較小或與牙及下牙槽神經管、上頜竇底距離較遠的早期病灶,可暫不治療,但需定期複診,密切觀察,拍攝口腔 CT 並記錄瘤體大小、內部結構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如以上引數發生變化,考慮進行治療。需要治療者,手術完整切除病變為首選方案。病變鄰近牙是否保留,需根據病變與鄰牙關係、鄰牙是否存在臨床症狀及患者年齡而定[4]

手術治療

  • 乳牙牙列及替牙期患者:如病變尚未累及乳牙,且乳牙無明顯臨床症狀,可直接行口內切口,去除病變表面骨質後,完整切除病變並修整骨質邊緣,術後密切觀察乳牙情況,如有臨床症狀,可行根管治療;如病變已累及乳牙或乳牙已表現出明顯症狀,可在切除病灶的同時拔除乳牙,並製作佩戴間隙保持器保證其下方恆牙具有充足的萌出空間。手術治療過程中需注意保護恆牙胚,以免影響恆牙萌出。術後密切觀察,定期複診,如恆牙萌出困難,可行正畸牽引導萌術,引導恆牙萌出至正常位置。
  • 恆牙牙列患者:如病變未波及恆牙,可直接手術切除。如已波及恆牙,牙根無明顯吸收且無明顯症狀者,可去骨後直接完整切除病變,術後密切觀察,如出現牙髓症狀,需行根管治療。如牙根無明顯吸收但已有明顯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症狀,可於根管治療後再行手術完整切除病變。如牙根已有明顯吸收,患牙鬆動明顯,可於切除病變的同時拔除患牙。
  • 如病變範圍較大,手術切除會導致明顯頜骨缺損,則可考慮同期行骨移植以修復骨質缺損。

疾病發展和轉歸

牙瘤為良性病變,生長較緩慢,但後期可引起多種併發症,必須治療。手術完整徹底切除後不易復發,但因病變散在而切除不完全,仍可出現復發。

病因較複雜,多種因素均可能與牙瘤的發生相關,如乳牙的慢性炎症和感染、牙周組織內殘留的馬拉塞(Malassez)上皮團塊受到刺激後增殖,遺傳因素如 Gardner 綜合徵(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骨瘤-軟組織瘤綜合徵,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患者常伴發牙瘤),成牙本質細胞過度反應,均可能導致牙瘤發生。

牙瘤有哪些症狀?

組合性牙瘤好發於上頜骨切牙區、尖牙區,偶見於上頜竇區域;混合性牙瘤則多見於下頜骨第二、三磨牙區域,瘤體生長緩慢,且有自限性,當病變完全鈣化後可自行停止生長。

位於頜骨骨組織內的牙瘤早期可無任何自覺症狀,常在患者因其他原因就診拍攝頜骨 X 線片時偶然發現,當病變體積較大時,可引發恆牙遲萌、疼痛、頜骨膨隆、鄰牙移位、鬆動。位於牙齦組織內的病變多表現為質地較硬的腫物,直接暴露於口腔內可導致慢性炎症、區域性感染[1][2]

  • 發生於乳牙及其下方對應恆牙牙胚間的牙瘤,常造成乳牙滯留和/或恆牙遲萌。
    • 乳牙滯留:瘤體位於乳牙牙根下方時,乳牙牙根無法得到正在萌出恆牙胚的機械刺激,乳牙牙根不能吸收或吸收不完全,導致乳牙不能正常脫落。
    • 恆牙遲萌:瘤體組織硬度與正常牙齒類似,正在萌出階段的恆牙胚難以穿透質地堅硬的瘤體組織,而達到正常萌出位置,從而導致恆牙萌出困難。
  • 位於已萌出兩恆牙牙根間的牙瘤,初起時常無明顯自覺症狀,隨著瘤體緩慢增大,可推擠牙根造成牙齒移位,嚴重時直接壓迫牙根引起牙根吸收,最終可能導致波及牙的鬆動。
  • 位於已萌出恆牙根尖下方的牙瘤,可因瘤體體積不斷增大,導致被波及牙牙根水平方向吸收,最終鬆動、脫落。患者如因牙齒鬆動需拔除患牙,則拔牙創口可能經久不愈。
  • 瘤體本身無明顯侵襲性,但在生長過程中,因體積增大逐步壓迫並造成鄰近骨質吸收,首先造成頜骨膨隆,後期可能穿通骨質突出於口腔內,引發區域性慢性炎症、表面黏膜潰瘍、疼痛、感染、瘻管形成、溢膿等併發症。
  • 生長於牙齦組織內的病變,表現為質地較硬的腫物,區域性牙齦腫脹、疼痛、出血。
  • 發生於下頜骨第二、第三磨牙區域的病變,可因壓迫下牙槽神經造成下脣麻木。
  • 偶見瘤體波及咬肌,造成開口受限的患者。

牙瘤本質上是一種牙源性發育畸形,其發病因素尚無定論,在牙發育過程中,受到的任何刺激都有可能導致牙瘤的發生,難以準確預防。

目前能做的就是,加強兒童口腔衛生管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潔,減少乳牙齲病及口腔慢性炎症的發生,同時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及時治療乳牙疾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