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兒童防護一本通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對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後病情較重,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為此,騰訊醫典第一時間邀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小兒呼吸內科主任醫師葉樂平,來為家長和孩子支招對付新冠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早期症狀有哪些?如何識別和診斷?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一般症狀主要有:發熱、乏力、乾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起病以發熱(≥37.3℃)為主要表現,部分人的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患者並無發燒、咳嗽等呼吸系統典型症狀。它與流感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導致肺部感染病變的比例遠高於後者。其他的可能首發表現如下:

  • 有的僅以消化系統症狀為首發表現:如輕度納差(食慾不好)、乏力、精神差、噁心嘔吐、腹瀉等;
  • 有的以神經系統症狀為首發表現:如頭痛;
  • 有的以心血管系統症狀為首發表現:如心慌、胸悶等;
  • 有的以眼科症狀為首發表現:如結膜炎;
  • 還有些人僅有輕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痠痛等。
  • 約一半患者在一週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病情進展迅速,數日內即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除了上述症狀,還要注意流行病學史:在發病前兩週內有武漢市旅行史,或武漢市相關市場,特別是農貿市場直接或間接接觸史,或雖然無武漢旅行史但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有密切接觸史。

具有病毒性肺炎胸部影像學特徵:早期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甚至“白肺”,胸腔積液少見。所謂“白肺”,就是肺裡充滿了滲出物,因為是液體,所以在 X 線上顯示出來就是白色的,而正常 X 線是黑色的,所以俗稱白肺。

實驗室檢查: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部分患者出現肝酶、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多數人的 C 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鈣素原正常;嚴重者 D-二聚體升高。

確診病例:符合疑似病例標準的基礎上,採集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如支氣管或肺泡灌洗液、深咳痰液等標本,進行實時熒光 RT-PCR 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進而確診;或採用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然後確診。一般建議同時採集發病初期和發病 14 日後的血清。

確診病例臨床分型:

(1)單純性感染和隱性感染;

(2)普通肺炎;

(3)重症肺炎;

(4)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

(5)膿毒性休克。

如果懷疑孩子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家長該咋辦?

首先,應及時到當地指定醫療機構進行排查、診治。

懷疑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而就醫時,應如實詳細講述患病情況和就醫過程,尤其是應告知醫生近期的武漢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觸史、動物接觸史等。

特別應注意的是,診療過程中應全程佩戴外科口罩,以保護自己和他人。

為什麼要對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 14 天?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潛伏期平均在 7 天左右,短者 2~3 天;而長者 10~12 天。參考其他冠狀病毒所致疾病潛伏期、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病例相關資訊和當前防控實際,將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定為 14 天,並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居家醫學觀察。

當然,鑑於該傳染病尚未完全認識,不排除後續發現潛伏期延長者。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主要傳播方式是經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包括手汙染導致的自我接種),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氣溶膠近距離傳播。就目前的資訊來看,近距離飛沫傳播應該是主要途徑。

那麼,什麼是飛沫傳播呢?飛沫一般認為是直徑大於 5 微米的含水顆粒。飛沫可以通過一定的距離(一般為 1 米)進入易感的黏膜表面。由於飛沫顆粒較大,不會長期懸浮在空氣中。

呼吸飛沫的產生途徑包括:咳嗽、打噴嚏或說話;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過程中和心肺復甦等。

而所謂氣溶膠傳播即空氣傳播,氣溶膠一般認為是直徑小於 5 微米,能在長時間遠距離散播後仍有傳染性的顆粒。通過空氣傳播的病原體也可以經接觸傳播。

目前,95% 以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都跟武漢有關係,去過武漢,或者從武漢來。

如何保護自己和孩子遠離新型冠狀病毒傳染?

家長要意識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是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關鍵。

日常要進一步提高防護意識,孩子避免感染最好的方式可能仍然是在這段時間儘量主動居家隔離避免外出,如外出一定要戴口罩,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場所,特別強調減少家庭聚會;勤洗手、洗臉,對於手機、電腦鍵盤要注意定時定期消毒;學會正確的咳嗽和打噴嚏方式,嚴禁隨地吐痰;對於使用過的口罩不要隨意亂扔,放入垃圾袋封口處理。

  • 增強體質和提高免疫力,儘量少去人多且密閉的場所,避免接觸感染患者。
  • 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作息規律、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疲勞,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避免被感染的最重要手段。
  • 勤洗手、勤洗臉,注意及時而正確的洗手方式。使用洗手液或肥皂並用流動水洗手,不用汙濁的毛巾擦手。打噴嚏或咳嗽時不要用手直接遮擋,建議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雙手接觸口部或呼吸道分泌物後(如痰、鼻涕、打噴嚏後)或糞便後應立即洗手,避免用手觸控眼睛、鼻或口。
  • 營養均衡充足,建議適當進食高蛋白食物、新鮮潔淨的蔬菜水果,酌情適量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和魚肝油等。
  • 飯前便後或接觸不潔物體後要及時洗手,教會孩子七步洗手法。

如何正確佩戴醫用防護口罩?

認清口罩正反面:如一次性口罩,顏色深的是正面,正面朝外,淺色為反面正對臉部;醫用口罩上的鼻夾金屬條在口罩上方。先將手洗乾淨,兩手拉著口罩的鬆緊帶,拉過頭頸,放在頸後和頭中部。

將口罩佩戴完畢後,需要用雙手壓緊鼻樑兩側的金屬條,使口罩上端緊貼鼻樑,然後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有褶皺,罩住鼻子、嘴巴及下巴。

脫防護口罩:雙手同時抓住兩根鬆緊帶,提過頭部,脫下;如在醫療機構時,直接用手捏住鬆緊帶投入醫療廢棄袋中;進行洗手或手消毒。

廢棄口罩,請正確丟棄!無發熱、咳嗽等症狀普通市民,可將裝有口罩的密封袋投放到“有害垃圾”箱內;有發熱、咳嗽等症狀市民,將口罩放入密閉袋,密封丟棄到“有害垃圾”桶,有條件的放入前在口罩上噴灑酒精或消毒水,。以免廢棄口罩成為二次汙染源。

口罩可能造成孩子呼吸不暢,通常 1 歲以內的孩子不適合戴口罩。

市面上在售口罩,按照年齡主要分為 1 歲和 4 歲以上兩種選擇,家長要根據具體年齡選擇合適的口罩。

保持心理平衡,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嗎?

有心理平衡,才有生理平衡,所以需要注意心理平衡,有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有些小孩子是很敏感的,在這個特殊時期,家長要保持樂觀的心態,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染給孩子。平時要注意讓孩子養成樂觀、開朗和寬容的性格,培養孩子愛勞動、愛運動以及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家長要注意與小孩的交往技巧,要多傾聽,多讚賞,多耐心。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