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馬豆 - 中藥材

苦马豆,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苦马豆SwainsoniasalsulaTaub.的果实或枝叶。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臌胀。

功效作用

功能

利尿,消腫。

主治

水腫,小便不利,臌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全草9-15g,果實20-30枚;或浸酒。

化學成分

1、全株含異鼠李素-3-芸香糖甙,苦馬豆素,β-谷甾醇,6-甲氧基-7-羥基香豆精,總黃酮甙。

2、地上部分含苦馬豆鹼,麥角鹼。

藥理作用

降壓作用:給麻醉的犬、貓、大鼠和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分別靜脈注射苦豆總黃酬甙5mg/kg、10mg/kg、15mg/kg、5mg/kg後均有顯著的降壓作用,給清醒免靜脈注射20mg/kg後血壓也立即下降。降壓特點是起效快、持續時間短。降壓機制與交感神經節阻斷作用和直接擴張血管作用有關。血流動力學實驗表明,苦馬豆總黃酮甙對心肌收縮力和心率均無明顯影響。由於外周擴血管作用而使總外周阻力明顯降低。

相關論述

1、《陝甘寧青中草藥選》:“利尿。主治肝硬化腹水,血管神經性水腫,慢性肝炎浮腫。”

2、《沙漠地區藥用植物》:“補腎,利尿,消腫,固精,止血。”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心性、腎性水腫:苦馬豆乾全草1.5-9g(鮮品15-6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也可取苦馬豆的果實20g,浸泡在40度的小麥酒100ml中,每次服10-20ml。(《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腎炎:苦馬豆全草(鮮)30g,艾葉、荊芥各12g。水煎服。

3、治肝硬化腹水,慢性肝炎浮腫:苦馬豆果實30個。加水600ml,煎至300ml,每日2次,每次100ml。(2-3方出自《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採收,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1、果實:呈卵球形或長圓球形,長1.5-3cm,直徑1.5-2cm,果柄較長。表面黃白色,較光滑。果皮膜質而脆,內有多數種子。種子腎狀圓形,表面棕褐色,長約1.5mm。

2、小枝:圓柱形,羽狀複葉,小葉多脫落,小葉片長橢圓形,先端鈍或微凹,全緣。氣微,味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豆科苦馬豆屬苦馬豆。

形態特徵

矮小灌木,高20-100cm。全株疏生短伏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3-21,小葉片倒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5mm,寬3-6mm,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背面有白色伏毛;小葉柄極短;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4-9,疏生,淡紅色,長約12mm;萼杯狀,5齒,被白毛;旗瓣圓形,先端凹,基部有爪,兩側外卷,翼瓣頂尖,具耳,龍骨瓣長於翼瓣;雄蕊10,二體;子房具柄,有柔毛。莢果膜質,黃白色,長圓形,有長柄,表面光滑。種子腎狀圓形,褐色。花期4-5月,果期7-8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河南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陝西、甘肅、河北等地。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600m的河邊、溝旁、地埂、沙質土地和鹽鹼地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