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柏枝 - 中藥材

地柏枝,中药名。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moellendorfiiHieron.的全草。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及陕西、甘肃。具有止血,清热,利湿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疮出血,外伤出血,发热,小儿惊风,湿热黄疸,淋病,水肿,水火烫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止血,清熱,利溼。

主治

用於肺熱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發熱,小兒驚風,溼熱黃疸,淋病,水腫,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外用:適量,研末敷;或鮮品搗敷。

藥理作用

凝血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主髒毒下血。”

2、《草木便方》:“止血,通經脈,鎮心除煩,安五臟。治下血,崩淋,刀斧損傷。”

3、《分類草藥性》:“治痔瘡出血,解熱毒,並治咳嗽,湯火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肺熱咳血:地柏枝、豬鬃草各30g。水煎調白糖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肺癆咳血及浮腫:巖柏枝、地柏枝、側柏各9g。折耳根30g。煨水服。(《貴州草藥》)

3、治髒毒下血:地柏枝與黃芪等分,末之。米飲服二錢。(《本草圖經》)

4、治跌撲重傷:巖柏枝、鳳尾草根、豬鬃草根、腎蕨各15g,抱石蓮3g。煨水服,用酒為引。(《貴州草藥》)

5、治哮喘:石柏45g,鐵角蕨根30g,豬肝、蜜糖各60g。水煎燉,服湯食肝。(《江西草藥》)

6、治頭暈目眩:每500g茶葉中放(巖柏葉)30g,泡茶常服。(《陝西中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7月(大暑前後)拔取全草,抖淨根部泥沙,洗淨,鮮用或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晾,切段,乾燥。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莖灰棕色,屈曲,根自其左右發出,纖細,具根毛。莖禾稈色或基部稍帶紅色,高10-40cm,徑1.5-2mm,下部不分枝,疏生鑽狀三角形葉,貼伏於上,上部分枝羽狀,全形呈卵狀三角形。葉多扭曲皺縮,上表面淡綠色,背面灰綠色,二型,枝上兩側的葉為卵狀披針形,大小近於莖上葉,貼生小枝中央的葉形較小,卵圓形,先端尖。孢子囊穗少見。莖質柔韌,不易折斷;葉質脆,易碎。氣微,味淡。以體整、色綠,無泥雜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

形態特徵

土生或石生,直立,高20-55釐米,具一橫走的地下根狀莖和遊走莖,其上生鱗片狀淡綠色的葉。根託只生於莖的基部,長0.5-2釐米,直徑0.4-1毫米,根多分叉,密被毛。主莖中上部羽狀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節,禾稈色或紅色,不分枝的主莖高(5-)10-25釐米,主莖下部直徑1-3毫米,莖圓柱狀,不具縱溝,光滑無毛,內具維管束1條;側枝5-8對,2-3回羽狀分枝,小枝較密排列規則,主莖上相鄰分枝相距2-6釐米,分枝無毛,背腹壓扁,末回分枝連葉寬2.5-4毫米。葉(除不分枝主莖上的外)互動排列,二形,草質或紙質,表面光滑,邊緣不為全緣,具白邊,不分枝主莖上的葉排列較疏,不大於分枝上的,一形,綠色,黃色或紅色,三角形,鞘狀或緊貼,邊緣有細齒。主莖上的腋葉不明顯大於分枝上的,卵形或闊卵形,平截,分枝上的腋葉對稱,卵形,1.0-2.2毫米×0.4-1.0毫米,邊緣有細齒。中葉不對稱,小枝上的葉卵圓形,0.6-1.8毫米×0.3-0.8毫米,覆瓦狀排列,背部不呈龍骨狀或略呈龍骨狀,先端與軸平行或頂端交叉,並具芒,基部斜,近心形,邊緣有細齒。側葉不對稱,主莖上的較側枝上的大,2-3毫米×1.2-1.8毫米,分枝上的側葉卵狀三角形,略向上,排列緊密,1.0-2.4毫米×0.5-1.8毫米,先端急尖,邊緣有細齒,上側邊緣基部擴大,變寬,但不覆蓋小枝,邊緣有細齒,下側邊緣基部略膨大,近全緣(基部有細齒)。孢子葉穗緊密,四稜柱形,單生於小枝末端,5.0-15毫米×1.4-2.8毫米;孢子葉一形,卵狀三角形,邊緣有細齒,具白邊,先端漸尖,龍骨狀;大孢子葉分佈於孢子葉穗中部的下側。大孢子淺黃色;小孢子橘黃色。

分佈區域

分佈於長江以南各地及陝西、甘肅。

生長環境

生於潮溼山坡、林下、溪邊或石縫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