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垂頭菊 - 中藥材

小垂头菊,中药名。为菊科植物矮垂头菊CremanthodiumhumileMaxim的全草或花序。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具有疏风清热,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小便不利,身肿。

功效作用

功能

疏風清熱,利水消腫。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小便不利,身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

相關論述

《青藏高原藥物圖鑑》:“鎮靜,退燒,消炎。治全身腫。”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膽疫疽症:雪上一枝蒿一兩,金色訶子二兩,牛黃三分,麝香四分,矮垂頭菊一兩。其中麝香與牛黃單獨研末,並泡於溫水中,餘下的混合研成細粉,過篩,用麝香與牛黃溶液製成丸,早晚各服三至四丸。(《藏醫醫訣補遺》)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皺縮成團,冠毛白色,多數與總苞片近等長,花序直徑1.2-1.7cm,總苞墨綠色,披針形,無毛,長約10mm;舌狀花一層,黃色,皺縮,完整的舌片條狀披針形,有平行直脈紋數條;管狀花長約8mm,黑褐色,先端5淺裂,雄蕊5,聚藥,暗紫色,柱頭2裂,黑褐色。瘦果長圓形,長6-7mm。體輕,質軟。氣芳香,味微甘。以色黃、氣芳香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菊科植物矮垂頭菊。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肉質,生於地下莖的節上,每節2-3。地上部分的莖直立,單生,高5-20釐米,上部被黑色和白色有節長柔毛,下部光滑,基部直徑2-3毫米,無枯葉柄;地下部分的莖橫生或斜生,根莖狀,有節,節上被鱗片狀葉及不定根,其長度隨礫石層的深淺和生長的年齡成正相關。無叢生葉叢。莖下部葉具柄,葉柄長2-14釐米,光滑,基部略呈鞘狀,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有時近圓形,長0.7-6釐米,寬1-4釐米,先端鈍或圓形,全緣或具淺齒,上面光滑,下面被密的白色柔毛,有明顯的羽狀葉脈;莖中上部葉無柄或有短柄,葉片卵形至線形,向上漸小,全緣或有齒,下面被密的白色柔毛。頭狀花序單生,下垂,輻射狀,總苞半球形,長0.7-1.3釐米,寬1-3釐米,被密的黑色和白色有節柔毛,總苞片8-12,1層,基部合生成淺杯狀,分離部分線狀披針形,寬2-3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舌狀花黃色,舌狀橢圓形,伸出總苞之外,長1-2釐米,寬3-4毫米,先端急尖,管部長約3毫米;管狀花黃色,多數,長7-9毫米,管部長約3毫米,簷部狹楔形,冠毛白色,與花冠等長。瘦果長圓形,長3-4毫米,光滑。花果期7-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及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高山草地和多石礫的山坡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