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樞穴 - 針灸穴位

五枢,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足少阳胆经。位于下腹部,横平脐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主治赤白带下、月经不调、阴挺、小腹痛、疝气、少腹痛、腰胯痛。直刺1-1.5寸。

名詞釋義

五,中數也。五樞,即中樞之意。穴在帶脈下三寸,當人身長度之折中處,又居髖部轉樞之處,故名五樞。

功能作用

清肝瀉熱,益腎調經。

定位

位於下腹部,橫平臍下3寸,髂前上棘內側。

解剖

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詳細主治

1、赤白帶下、月經不調、陰挺、小腹痛等婦科病證。2、疝氣、少腹痛。3、腰胯痛。

詳細操作

側臥,於髂前上棘內側凹陷處,約與臍下3寸關元穴相平處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子宮內膜炎、白帶多、疝痛、睪丸炎、腰痛、胃痛、便秘等。2、現代研究,對下腹部針麻效果較好、如對闌尾切除術採用脾俞、胃俞、五樞、京門,手術針麻Ⅰ、Ⅱ級率,達到69.49%。還有報道、對子宮全切術,以五樞透維道、氣海俞、陽陵泉等穴,不但取得較好針麻效果,而且也觀察到對唾液澱粉酶也有一定的影響,可促進唾液澱粉酶活性增高,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意義。

配伍

1、配帶脈穴、氣海穴、三陰交穴治赤白帶下。2、配氣海穴、三里穴、三陰交穴、氣門穴治痃癖。3、配臨泣穴、委中穴、三陰交穴治寒疝。4、配曲泉穴、太沖穴、關元穴治睪丸炎。5、配帶脈穴、居髎穴、府舍穴、太沖穴治無痛分娩,止腹痛方。

相關論述

1、《腧穴學》:“五通午,有縱橫交錯之意,樞有樞紐、轉樞之意,此處經脈縱橫交錯,穴居髖部轉樞之處,故名。”2、《針灸甲乙經》 :“在帶脈下三寸,一曰在水道旁一寸五分。”3、《聖惠》:“在帶脈下二寸,水道旁一寸陷者中。”4、《中國針灸學》:“在腸胃杼之前上緣,腹內外斜肌附著。”“從帶脈斜向前之棘,舊稱骻骨骨際下行三寸取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