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角 - 中藥材

酸角,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酸豆TamarindusindicaLinn.的果实。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具有清热解暑,和胃消积之功效。常用于中暑,食欲不振,小儿疳积,妊娠呕吐,便秘。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暑,和胃消積。

主治

中暑,食慾不振,小兒疳積,妊娠嘔吐,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熬膏。

注意事項

~胃酸過多者不宜食用。~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對泌尿系統的影響。

3、其他作用:輕瀉作用。

相關論述

《滇南本草》:“治酒化為痰,隔於胃中。”《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清熱生津,消食化積,驅蟲。用於傷暑,熱病傷津,口渴咽乾,小兒蟲積腹痛,食積。”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酒化為痰,隔於胃中:酸餃同白糖煎膏,早晚服一錢。(《滇南本草》)

附註

民間用酸角作酸味調料和製作清涼飲料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春季採摘,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果實長圓形,長3-6cm,直徑約1.5cm。表面深褐色,果皮較厚,質堅硬,內含種子3-10枚。種子長圓形或近圓形,表面紅褐色,平滑有光澤。氣微,味酸。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豆科植物酸豆。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6-20m。樹皮暗灰色,成不規則裂開。偶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短而粗壯;小葉14-40,葉片長圓形,長1-2.4cm,寬4-9mm,先端鈍或微凹,基部近圓形,偏斜,兩面無毛,全緣。花為腋生的總狀花序或頂生的圓錐花序;萼筒陀螺形,裂片4,披針形;花冠黃色有紫紅色條紋,上面3枚花瓣發達,下面2枚退化成鱗片狀;雄蕊3,花絲中部以下合生,有3-5刺毛狀退化雄蕊;子房有柄,胚珠多數。莢果肥厚肉質,圓筒形,直或微彎,灰褐色,長3-6cm,寬約2cm,果實熟時紅棕色,味酸。種子3-10顆,近長方形,紅褐色,有光澤。花期5-8月,果期7-12月至翌年5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生長環境

常栽培,或逸為野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