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蘇飲 - 方劑

参苏饮,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解表剂。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功效。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兼有痰湿者。

  • 名称:参苏饮
  •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分类:解表剂-扶正解表
  •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歌訣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翹前胡半夏齊;幹葛木香甘桔茯,氣虛外感最相宜。

組成

人參、紫蘇葉、幹葛(洗)、半夏湯(洗七次,薑汁制炒),前胡去苗、茯苓(去皮)各三分(各6g),枳殼(去瓤,麩炒)、桔梗(去蘆)木香、陳皮(去白)、甘草(炙)各半兩(各4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加生薑7片,大棗1枚,水煎溫服。2、古代用法:上口父咀。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個,煎六分,去滓,微熱服。不拘時候。

功用

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

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溼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苔白脈弱。

方義

本方證由素體脾肺氣虛,內有痰溼,復感風寒而致。風寒束表,肺氣閉鬱,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痰溼壅肺,阻滯氣機,故咳嗽痰白、胸脘滿悶;表證應當脈浮,今脈反弱,且見倦怠無力、氣短懶言,是氣虛之徵。治當益氣解表,理氣化痰。方中蘇葉辛溫,歸肺脾經,功擅發散表邪,又能宣肺止咳,行氣寬中,故用為君藥。臣以葛根解肌發汗,人參益氣健脾,蘇葉、葛根得人參相助,則無發散傷正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半夏、前胡、桔梗止嘜化痰,宣降肺氣;木香、枳殼、陳皮理氣寬胸,醒脾暢中;茯苓健脾滲溼以助消痰。如此化痰與理氣兼顧,既寓“治痰先治氣”之意,又使升降復常,有助於表邪之宣散、肺氣之開合,七藥俱為佐藥。甘草補氣安中,兼和諸藥,為佐使。煎服時,少加生薑、大棗,協蘇、葛可解表,合參、苓、草能益脾。諸藥配伍,共成益氣解表、理氣化痰之功。

配伍特點

一為散補並行,則散邪不傷正,補不留邪,二是氣津並調,使氣行痰消,津行氣暢。

運用

1、本方為之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溼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咳痰色白,胸脘滿悶,倦怠乏力,苔白,脈弱為辯證要點。2、本方常用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屬氣虛外感風寒兼有痰溼者。

加減化裁

若惡寒發熱、無汗等表寒證重者,宜將荊芥、防風易葛根;頭痛甚者,可加川芎、白芷、藁本以增強解表止痛作用;氣滯較輕者,可去木香以減其行氣之力。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治感冒發熱頭疼,或因痰飲凝結,兼以為熱。……中脘痞滿,嘔逆噁心,開胃進食,無以逾此。”2、方論選錄汪昂《醫方集解·表裡之劑》:“此手、足太陰藥也。風寒宜解表,故用蘇、葛、前胡;勞傷宜補中,故用參、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嘔,枳、桔利膈寬腸,木香行氣破滯。使內外俱和,則邪散矣。”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