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螃蟹 - 中藥材

石螃蟹,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异叶楼梯草Elatostemamonandrum(D.Don)Hara的根茎。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祛风除湿之功效。用于赤白痢疾,无名肿毒,跌打瘀肿,风湿痹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祛風除溼。

主治

用於赤白痢疾,無名腫毒,跌打瘀腫,風溼痺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味微苦,性平。有清熱利溼、消腫解毒的功效。用治風溼疼痛、紅白痢疾、跌打扭傷、無名腫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跌打瘀腫:鮮石螃蟹搗爛外敷。

2、治風溼腰痛,勞傷:石螃蟹9-15g。泡酒服。(1-2方出自《恩施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集,除去莖葉、鬚根,洗淨,鮮用或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蕁麻科植物異葉樓梯草。

形態特徵

小草本。莖高5-20釐米,通常不分枝,下部有白色疏柔毛,上部無毛,有極稀疏的小軟鱗片。葉多對生,具短柄;葉片草質或膜質,上部葉較大,正常葉斜楔形、斜橢圓形或斜披針形,長0.8-4(-6.5)釐米,寬0.4-1.2(-2)釐米,頂端微尖至漸尖,基部斜楔形,邊緣在上部或中部以上有稀疏尖或鈍牙齒,無毛或近無毛,鍾乳體明顯,稀疏,長0.3-0.7毫米,脈不明顯,三出脈,側脈每側1-2條,退化葉小,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6毫米,通常全緣,莖下部葉小,正常葉近圓形或寬橢圓形,長3-10毫米,全緣,有疏睫毛或近無毛,只在邊緣有鍾乳體,退化葉更小,長2-4毫米。花序雌雄異株。雄花序近無梗,直徑1.5-2毫米,有(1-)3-10花;花序託不明顯;苞片約2,膜質,卵形,長2-2.5毫米,上部有疏睫毛;小苞片披針形至條形,長1-2毫米。雄花無毛:花梗長達2毫米;花被片4,淡紫色,狹長圓形,長約1.2毫米,外面頂端之下有不明顯的小突起;雄蕊4,比花被片稍長,花葯長約0.5毫米。雌花序具極短梗,直徑2-5毫米,有多數密集的花;花序託小或明顯呈盤狀;苞片少數,寬卵形,長約1.8毫米;小苞片匙狀條形,長約1毫米,頂部有疏柔毛。瘦果有梗,狹長橢圓球形或紡錘形,長約0.9毫米,約有6條縱肋。花期6-8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3000m的山地林中、溝邊、石上,有時附生樹木幹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