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椒葉 - 中藥材

竹叶椒叶,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armatumDC.的叶。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具有理气止痛,活血消肿,解毒止痒之功效。用于脘腹胀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毒蛇咬伤,皮肤瘙痒。

功效作用

功能

理氣止痛,活血消腫,解毒止癢。

主治

用於脘腹脹痛,跌打損傷,癰瘡腫毒,毒蛇咬傷,面板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粉敷;或鮮品搗敷。

相關論述

1、《江西草藥》:“治慢性鼻炎。”

2、《湖南藥物志》:“治腹脹痛,腫毒,蛇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胃痛、腹脹痛:竹葉椒葉9g,吳萸子6g。搗爛敷臍上。(《湖南藥物志》)

2、治跌打損傷:鮮竹葉椒葉適量,搗爛,加酒少許,炒熱。外敷或擦患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3、治刀傷:竹葉椒葉適量,研粉,敷患處。(《廣西民族藥簡編》)

4、治乳癰:鮮竹葉椒葉搗爛,調酒敷患處。另用鮮根30g,水煎調酒敷。(《福建中草藥》)

5、治腫毒:竹葉椒葉,煎水洗。(《湖南藥物志》)

附註

竹葉椒根、果實也入藥。根具有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果實具有溫中燥溼,散寒止痛,驅蟲止癢之功效。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芸香科花椒屬竹葉椒。

形態特徵

高3-5米的落葉小喬木;莖枝多銳刺,刺基部寬而扁,紅褐色,小枝上的刺勁直,水平抽出,小葉背面中脈上常有小刺,僅葉背基部中脈兩側有叢狀柔毛,或嫩枝梢及花序軸均被褐鏽色短柔毛。葉有小葉3-9、稀11片,翼葉明顯,稀僅有痕跡;小葉對生,通常披針形,長3-12釐米,寬1-3釐米,兩端尖,有時基部寬楔形,幹後葉緣略向背卷,葉面稍粗皺;或為橢圓形,長4-9釐米,寬2-4.5釐米,頂端中央一片最大,基部一對最小;有時為卵形,葉緣有甚小且疏離的裂齒,或近於全緣,僅在齒縫處或沿小葉邊緣有油點;小葉柄甚短或無柄。花序近腋生或同時生於側枝之頂,長2-5釐米,有花約30朵以內;花被片6-8片,形狀與大小几相同,長約1.5毫米;雄花的雄蕊5-6枚,藥隔頂端有1幹後變褐黑色油點;不育雌蕊墊狀凸起,頂端2-3淺裂;雌花有心皮3-2個,背部近頂側各有1油點,花柱斜向背彎,不育雄蕊短線狀。果紫紅色,有微凸起少數油點,單個分果瓣徑4-5毫米;種子徑3-4毫米,褐黑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臺灣等。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叢中及路旁。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