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的髓外臨床表現

裴的善 2005-12-13 13:10:57 中華醫學實踐雜誌 2003年1月第2卷第1期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漿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腫瘤,起病隱匿,臨床表現錯綜複雜,幾乎累及體內各系統,臨床醫生若不警惕,就症施治,不去追根溯源,必然會誤診、誤治,甚至危及生命。現將mm髓外臨床表現,按系統分述如下。

  1 心血管系統的臨床表現

  mm引起全身澱粉樣變性發生率約5%~15%,老年患者澱粉樣變心肌的發生率約2%,由於澱粉樣物沉積於心髒,引起心肌瀰漫性或侷限性肥厚、僵硬、缺血,導致心律失常、心包積液、心力衰竭 [1] 及二尖瓣狹窄 [2] 。由於血清m蛋白增高,使血漿粘度及血容量增加,致心力衰竭加重 [3] 。因臨床表現複雜多樣,極易誤診為冠心病、縮窄性心包炎及擴張型心肌病等 [4] 。故對有上述諸病表現,尤其伴有貧血、腎臟損害及骨髂疼痛者,應仔細詢問病史進行綜合分析,及早進行骨髓檢查等,以免誤診 [4]

  錢劍等 [5] 報道以下肢靜脈血栓為mm(igg型)的主要表現1例。可能原因為球蛋白甚多,a/g比例產生倒置,從而增加血液粘度,rbc易於形成緡錢狀態,加之下肢受壓的外因促使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並認為:對老年人貧血,外周血有“異常細胞”,特別是無骨痛表現者,應予警惕。及時做骨髓穿刺等有關檢查,以免誤診。

  2 呼吸系統的臨床表現

  mm可侵犯胸腔引起胸腔積液,且為mm首發表現者易致誤診。mm可引起乳糜性胸水,此為瘤細胞浸潤或阻塞胸導管所致 [6] 。胸腔積液並非少見,但雙側積液者少見。羊鐵駒 [7] 報道1例主要表現為肋骨、胸椎疼痛、胸腔出現積液後胸痛無減輕,反而進行性加劇;雙側胸腔積液伴蛋白尿及明顯貧血,經抗結核治療無效,這與結核性胸膜炎全異,如注意綜合分析多可避免誤診。由於缺乏igm患者易罹患感染,肺部感染列居榜首 [3] 。燕儒化等 [8] 報道1例反覆發生肺部感染,臨床醫生未追究其反覆出現的原因,對mm缺乏認識和警惕,雖然診斷與臨床表現不符,久治不愈,臨床醫生未追查病因,以致長期誤診。後因出現貧血才疑及mm,從而進一步檢查,始獲確診。

  3 消化系統臨床表現

  由於瘤細胞浸潤、澱粉樣變及免疫球蛋白(ig)異常可致肝脾腫大及肝功能障礙,常被誤診為慢性肝炎,肝硬變或肝癌者 [6,9,10]

  周明果等 [11] 曾報道以消化道大出血為首發表現的mm1例。出血可能與m蛋白引起的凝血缺陷有關。丁麗萍等 [12] 報道以消化道症狀為首發表現的mm10例中,8例早期誤診,其中有消化道腫瘤4例,炎症性腸病2例,風溼性關節炎及缺鐵性貧血各1例。

  張秀梅等 [13] 報道1例63歲男性患者,腹脹3個月,有時有包塊,近20天噁心、嘔吐不能進食,以“腸梗阻”收入外科。經檢查及手術後病理證實為漿細胞肉瘤;骨髓瘤細胞為25%,確診為mm。

  因此,對>40歲有上列消化系臨床表現的患者應想到mm可能,及時做尿本週氏蛋白(bjp),骨骼x線攝片及骨髓多處穿刺協助診斷。

  4 泌尿系臨床表現

  由於mm患者異常ig的重鏈和輕鏈的合成失去平衡,過多的輕鏈從腎小球濾過,在腎內重吸收造成腎小管損害、高鈣血癥、高尿酸血癥、高粘稠綜合徵、澱粉樣變、腎臟瘤細胞損害[4,6,7,9,10] 。29%的患者診斷時已存在腎衰,是mm的主要死因 [14]

  倪國華 [15] 報道mm15例誤診中,合併蛋白尿6例(40%),合併腎功能不全5例(33%)。其中1例因蛋白尿及全身水腫、腎功能異常誤診為慢性腎炎、尿毒症。崔如眾等 [16]報道患男68歲因水腫、蛋白尿1年,bun24.4mmol/l,診斷為慢性腎功能不全入院。醫生僅滿足於腎臟疾病的診斷,認為患者的骨痛和盆血是腎性因素所致,未進一步檢查,使患者誤診達18個月之久。

  喻良液 [17] 報道誤診為慢性腎炎的漿細胞白血病1例。其原因是:(1)該例首發症狀表現特殊,以腰背痛、蛋白尿為主要表現而掩蓋了本病,誤診為慢性腎炎;(2)臨床較少見,醫生缺乏對本病的認識;(3)工作不細緻,周圍血片未用油鏡分類,致將原始漿細胞、幼漿細胞及成熟漿細胞誤診是淋巴細胞。因此對:(1)>40歲不明原因腰背部骨痛患者;(2)不明原因血清丙種球蛋白增高伴反覆感染者;(3)不明原因進行性貧血有出血傾向者,均應及時作頭顱等扁平骨x線攝片及骨髓檢查,以便早期診治。

  5 神經系統臨床表現

  mm因腫瘤浸潤或病理性骨折可引起骨髓神經根或周圍神經受壓症狀。此外,澱粉樣變性,高粘滯綜合徵、出血等亦可導致腦及骨髓症狀。mm出現神經症狀約佔40% [13]

  張秀梅等 [13] 報道伴神經症狀者21例(40.4%),下肢截癱者13例(25%),腦栓塞、腦出血、腕管綜合徵、帶狀皰疹 各1例,下肢行走困難4例。趙玉琴 [18] 報道硬化型mm伴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1例。原因可能與漿細胞骨髓浸潤壓迫,導致神經鞘軸索及神經根變性所致。傅峻 [19] 報道mm併發顱內損害3例。腦血栓形成及皮質下白質腦病,患者發生左顱病變後病情進行性惡化。提示臨床上如遇長期腰痛,x線片顯示骨質疏鬆改變,反覆感染,igg高者,應行骨髓穿刺除外mm,mm也應作為腦血管病變及皮質下白質腦病的病因之一。silverstein等報告55%mm患者首發症狀為脊髓壓迫症,常被誤診為脊髓腫瘤及坐骨神經痛。mm產生截癱機制 [6] :(1)骨髓瘤細胞直接浸潤、腫瘤壓迫及骨質破壞;(2)貧血、出血或各種代謝產物導致繼發性神經損害;(3)因m蛋白所致的高粘滯綜合徵;(4)繼發各種感染。因此,凡遇截癱病例,尤其伴有貧血和腎損,且年齡>40歲患者,應高度警惕mm可能。

  6 眼、面板臨床表現

  陳一恭 [20] 報道mm並眼球突出1例,及眼眶骨組織破壞,瘤細胞浸潤眶內軟組織而形成腫塊,使眼球突出及眼球活動受限。肖嶸等 [21] 報道患女70歲,因骨髓瘤細胞證實的紅皮病患者因不同意化療,出院後首發紅皮病未愈,半年後出現mm症狀。竇巖等 [22] 報道面板腫塊為第一主訴而就診。易斌等 [23] 報道面板炎伴mm1例。

  在面板損害的病例中常以未成熟漿細胞為多,可藉助於組織化學染色協助mm診斷。

  7 內分泌系統臨床表現

  安曉香等 [24] 報道將mm誤診為甲旁亢。最後認為任何一種骨質疏鬆病人,除考慮老年性或內分泌性疾病外,還應考慮mm的可能。

  8 其它系統臨床表現

  因mm雖能產生大量單克隆ig,但它既無免疫活性,又可致正常組織ig合成減少,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除肺炎外,尚有腎盂腎炎、腸炎、敗血症等),感染率高達50%以上,也有以感染為首發表現,一旦忽視mm,即使有骨痛、貧血也極易誤(漏)診。

  佟剛等 [25] 報道兒童mm誤診為韓―薛―柯氏病。羊鐵駒 [7] 報道mm患者淋巴結顯著腫大者。兒童mm特點是常有淋巴結(全身)腫大及廣泛骨質破壞,預後兇險。因此,對有骨痛、淋巴結腫大及貧血(青少年也不例外),均應考慮mm的可能。

  總之,在>50歲病人中出現下列情況,應懷疑mm [26] :(1)骨痛、病理性骨折;(2)不明原因貧血;(3)長期不明原因蛋白尿;(4)無法解釋的氮質血癥;(5)血沉明顯增快;(6)高球蛋白血癥;(7)神經壓迫症狀或截癱;(8)血粘度增高;(9)伴巨舌之心衰或消化道出血者。

參考文獻

  1 宋麗冰,韋麗青,鞏連生,等.以肥厚性心肌病為主要表現的多發性骨髓瘤1例.中華老年醫學,1993,12(1):5.

  2 孫翠鳳.多發性骨髓瘤引起二尖瓣狹窄1例.臨床內科雜誌,1990,7(1):49.

  3 rosen bj.multiple myeloma clinical review.med clin north am,1975,59:375.

  4 呂鈺.多發性骨髓瘤的不典型表現(19例誤診分析).新醫學,1991,20(10):534.

  5 錢劍,童裁志.以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為主要表現的多發性骨髓瘤1例.中華老年醫學雜誌,1994,13(4):241.

  6 方培生.多發性骨髓瘤29例誤診分析.臨床醫學,1994,14(2):75.

  7 羊鐵駒.多發性骨髓瘤的不典型表現.醫師進修雜誌,1993,16(3):22.

  8 燕儒化,宋緒亭.非典型多發性骨髓瘤20例誤診分析.臨床誤診誤治,1998,11(6):327.

  9 樂蓓蓓,夏樂樂.老年人表現特殊的多發性骨髓瘤23例分析.中華老年醫學雜誌,1993,12(1):32.

  10 潘榮增,崔建華.多發性骨髓瘤12例誤診分析.臨床醫學,1994,14(2):76.

  11 周明累,譚鐵,陳蕊英,等.以消化道大出血為首發表現的多發性骨髓瘤1例.新消化病學雜誌,1994,2(2):97.

  12 何偉.以消化道症狀為首發表現的多發性骨髓瘤10例分析.中國醫學文摘(內科學),1998,19(3):254.

  13 張秀梅,李立,孫淑清,等.多發性骨髓瘤誤診分析.中華血液學雜誌,1986,7(10):620.

  14 oken mm.maltiple myeloma.med clin north am,1984,68(3):757.

  15 倪國華.多發性骨髓瘤15例誤診分析.臨床薈萃,1998,13(9):428.

  16 崔如眾,高卉.多發性骨髓瘤15例誤診分析.臨床薈萃,1998,13(3):620.

  17 喻良波.誤診為慢性骨炎的漿細胞白血病1例.新醫學,2001,32(1):39.

  18 趙玉琴.硬化型多發性骨髓瘤伴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1例.中國實用內科雜誌,1994,14(3):147.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