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上皮化生: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腸上皮化生,又稱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胃黏膜表層上皮及周圍腺體被腸型上皮及腺體所取代的一種病理狀態[1]。通俗點講,就是腸上皮取代了胃黏膜在胃壁內異常增殖。

腸上皮化生是一種常見的胃黏膜病變,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率高達25%[2]

目前認為腸上皮化生的發生機制為長期慢性炎症刺激下胃黏膜及周圍腺體受損,從而導致上皮黏膜組織發生病理改變[1]。其危險因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酸反流、不良飲食習慣、年齡大的男性、胃癌家族史、肥胖、吸菸、飲酒等[1][3]

腸上皮化生通常可分為完全性腸化生和不完全性腸化生兩種型別,前者又稱“I 型”或者“小腸型”腸化生,其形態類似小腸,能夠分泌唾液黏蛋白;後者又稱“大腸型”腸化生,形態類似大腸,包括“II 型”和“III 型”,分別分泌唾液黏蛋白和硫黏蛋白[1]

腸上皮化生是慢性胃炎進展為胃癌的過程中的一個胃癌前狀態(癌前病變),其引起的症狀與慢性胃炎一樣,主要包括中上腹不適、飽脹感、腹痛(鈍痛和燒灼痛),以及食慾不振、噯氣、噁心、體重減輕、貧血等[4]

目前尚缺乏治療腸上皮化生、逆轉其向胃癌進展的確切有效的方法[3]。對於診斷為腸上皮化生的患者,應通過胃鏡及活檢加強隨訪和監測,一旦病變進展為重度異型增生或早期胃癌,應及時採取內鏡下治療(比如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外科手術治療(胃切除術)[5]

腸上皮化生本身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危害,其主要危害在於一旦發生腸上皮化生,就可能發展成胃癌[4]

腸上皮化生重在預防,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特別是男性、年齡大於40歲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一旦檢測發現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應及時予以根除治療,並重視減肥、戒菸、戒酒、避免進食高鹽及醃製燻烤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3][5]

腸上皮化生是慢性胃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因此當出現前述常見症狀時就應及時就醫,儘量在慢性胃炎發展為腸上皮化生之前採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另外,由於慢性胃炎患者(無論是否發生腸上皮化生)多數可無明顯症狀,故應高度重視定期體檢,爭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雖然無症狀,但常規體檢發現存在慢性胃炎。
  • 經常感覺中上腹不適、飽脹感、腹部鈍痛或燒灼樣疼痛。
  • 經常出現食慾不振、泛酸、噯氣、噁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狀。
  • 渾身乏力。
  • 無特殊原因的體重明顯減輕。
  • 出現眼瞼、口齒、指甲蒼白,以及面色蠟黃等。

建議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胃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腸上皮化生?

對於腸上皮化生,其診斷及隨訪監測的主要手段是內鏡(又稱內窺鏡,這裡指胃鏡)和胃黏膜活檢[2][5]。內鏡檢查主要用於腸上皮化生的篩查,確診主要依賴胃黏膜活檢[6]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內鏡檢查:除了常規白光內鏡,越來越多的新型內鏡技術被用於腸上皮化生的篩查,包括放大內鏡、染色內鏡、共聚焦顯微內鏡、LASEREO 鐳射內鏡系統等[6]
  • 胃黏膜活檢:腸上皮化生是胃黏膜的一種病理上的改變,確診需依賴胃黏膜活檢這一組織病理學檢查技術。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目前都有哪些症狀?
  • 這些症狀持續多長時間了?
  • 之前有沒有治療過?怎麼治的?
  • 有沒有做過胃鏡檢查?結果如何?
  • 取胃黏膜活檢了嗎?結果如何?
  • 有沒有檢測過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
  • 平常喜歡吃什麼食物?
  • 有吸菸、喝酒的嗜好嗎?
  • 家族成員有消化相關疾病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目前診斷確定嗎?還需要做哪些檢查?
  • 為什麼會出現腸上皮化生這種情況?
  • 有沒有治療的方法?
  • 如何隨訪、檢測疾病的發展情況?
  • 如何預防發生腸上皮化生?
  • 平時飲食等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旦確診為腸上皮化生,就應格外重視遵囑定期到醫院複查胃鏡及胃黏膜活檢。患者日常護理事項主要是針對前述各種危險因素,目的是儘量避免病情進展加速。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1][3][4]

  • 飲食方面:少吃醃製、燻烤類食物和富含亞硝酸鹽的食物,避免過於粗糙、辛辣刺激大的食物,避免長期高鹽飲食、偏食、營養不均衡等。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特別是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 對於肥胖的患者,應加強鍛鍊,注意減肥。
  • 戒菸、戒酒。
  •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理狀態。

目前尚缺乏治療腸上皮化生、逆轉其向胃癌進展的確切有效的方法[3]。對於診斷為腸上皮化生的患者,應通過胃鏡及胃黏膜活檢加強隨訪和監測,一旦病變進展為重度異型增生或早期胃癌,應及時採取內鏡下治療(比如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外科手術治療(胃切除術)[5]

  • 治療、逆轉腸上皮化生:尚缺乏確切有效的方法。雖然有研究表明,塞來昔布(一種非甾體抗炎藥,常用於止痛)等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逆轉腸上皮化生,但這些結果尚有待進一步驗證[3][4]
  • 隨訪、監測腸上皮化生:一旦腸上皮化生進一步發展,出現重度異型增生或早期胃癌,應根據具體情況及時採取內鏡下治療(比如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外科手術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腸上皮化生是慢性胃炎進展為胃癌的過程中的一個發展階段,其本身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危害,其主要危害在於一旦發生腸上皮化生,就可能發展成胃癌[4]。目前尚缺乏治療腸上皮化生、逆轉其向胃癌進展的確切有效的方法。

目前認為腸上皮化生的發生機制為長期慢性炎症刺激下胃黏膜及周圍腺體受損,從而導致上皮黏膜組織發生病理改變[1]。其發病危險因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酸反流、不良飲食習慣、年齡大的男性、胃癌家族史、肥胖、吸菸、飲酒等[1][3]

腸上皮化生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炎症長期刺激胃黏膜及周圍腺體導致其損傷均可誘發腸上皮化生,由此可見腸上皮化生的根本病因是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是慢性胃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沒有慢性胃炎的人不會出現腸上皮化生。

哪些人容易患腸上皮化生?(危險因素)

存在下列發病危險因素的慢性胃炎患者均容易發生腸上皮化生,主要包括:

  • 幽門螺桿菌感染:雖然很多人並不熟悉,但實際上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很常見的。據統計,全世界約40%-50%的人群感染有幽門螺桿菌,且發展中國家人群感染率高於發達國家[1]
  • 膽汁酸反流:正常情況下,膽汁是進入十二指腸然後往下走,但幽門口舒縮異常、膽囊切除術後等情況可能會導致膽汁向上反流進入胃內,然後造成胃黏膜損傷。
  • 不良飲食習慣:比如喜食醃製燻烤類食物、辛辣刺激食物以及長期高鹽飲食、進食黴變食品等。
  • 年齡大的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腸上皮化生的風險也隨之增高,且相比於女性更常見於男性群體[1]
  • 胃癌家族史:即家族中有其他人曾患胃癌。
  • 肥胖
  • 吸菸
  • 飲酒

腸上皮化生是慢性胃炎進展到一定程度所致,屬於胃癌前狀態(癌前病變)[4]。腸上皮化生本身屬於病理學的術語,即從慢性萎縮性胃炎到腸上皮化生這一過程,變化的是病理狀態,臨床症狀無明顯特殊改變。因此,腸上皮化生與慢性胃炎的症狀一樣,主要包括中上腹不適、飽脹感、腹痛(鈍痛和燒灼痛),以及食慾不振、噯氣、噁心、體重減輕、貧血等[4]

腸上皮化生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首先,大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多見以下表現[4]

  • 中上腹不適。
  • 飽脹感。
  • 腹痛:表現為鈍痛和燒灼痛。
  • 消化不良症狀:包括食慾不振、反酸、噯氣、噁心等。
  • 渾身乏力。
  • 體重減輕。
  • 貧血貌:眼瞼、口齒、指甲蒼白,以及面色蠟黃表現。

腸上皮化生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腸上皮化生本身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危害,其主要危害在於一旦發生腸上皮化生,就可能發展成胃癌[4]

腸上皮化生重在預防,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特別是男性、年齡大於40歲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一旦檢測發現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應及時予以根除治療,並重視減肥、戒菸、戒酒、避免進食高鹽及醃製燻烤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3][5]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根除幽門螺桿菌。
  • 減肥。
  • 戒菸、戒酒。
  • 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比如避免進食高鹽及醃製燻烤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 積極治療基礎原發病:包括積極治療慢性胃炎、治療引發膽汁酸反流的疾病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