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食管憩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膈下食管憩室是發生於膈肌下方的食管下段憩室,多發生於胃食管結合部遠端 2 釐米內,較為罕見。

  • 憩室按發生的機制來分,可分為膨出型憩室和牽出型憩室。
  • 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食管壁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及瘢痕牽拉食管全層、食管動力異常、食管壁薄弱等因素有關。
  • 主要症狀為:吞嚥困難和食物反流。
  • 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的患者,可採取保守性藥物治療;有症狀或症狀嚴重者,需外科手術治療。

大多數患者早期可無症狀,一旦出現胸痛、燒心、反流等不適時,應及時就診;曾有腫瘤切除術、內鏡治療等手術史的患者應定期複查,若有不適,應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胸痛、反流、燒心。
  • 口臭,伴有吞嚥困難。
  • 體檢時頸部觸及質軟腫塊,伴聲音嘶啞。

就診科室

  • 消化科。
  • 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

就診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結合食管鋇餐造影、食管測壓、24 小時 pH 監測、胃鏡檢查等檢查結果,綜合分析之後得出診斷。

  • 食管鋇餐造影: 可明確本症的診斷。造影見賁門前方有囊袋狀突出,有細條狀口部與食管相通,憩室的形態可隨膈肌的活動發生變化,鋇劑通過食管進入胃腔時無明顯的通過延遲或遲緩現象。
  • 食管測壓:食管距門齒 50 釐米處有一範圍約 5 釐米的高壓區,病人在做反覆吞嚥動作時,該高壓區遠端 2 釐米處(憩室下方)的食管肌肉不能完全鬆弛,整個食管下段壓力升高,振幅高達 60 毫米汞柱;吞嚥時,隨著吞嚥動作的進行,食管下段肌肉發生延期收縮和同期收縮。
  • 24 小時 pH(酸鹼度)監測: 排除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症。
  • 胃鏡檢查: 可見距賁門近端 2 釐米處有憩室開口,其黏膜類似於食管黏膜。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 症狀自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
  • 有沒有反酸、胸骨後疼痛?吞嚥時有無異物感?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是否吸菸、是否喜歡大量飲酒?
  • 是否做過內鏡檢查等手術?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的?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
  • 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可以完全治癒嗎?容易復發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治療期間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嗎?
  • 生活應如何預防?
  • 室內安靜舒適,溫溼度適宜。
  • 保持心情舒暢,適量活動,避免勞累及受涼。
  • 飲食宜清淡,避免生、冷、硬、辛辣等刺激飲食,戒菸限酒。

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的患者,可採取保守性藥物治療;有症狀或症狀嚴重者,需外科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憩室較小、症狀輕微或年老體弱病人,可採用保守治療,餐後多飲水沖洗憩室、臥床病人飯後改變體位、頸部按摩促進憩室排空等,可同時伴服用促動力藥、抑酸藥物。

手術或介入治療

對於反流引起的吸入性肺炎,無論憩室是否伴隨症狀,均應行手術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無症狀的憩室不需要治療,加強日常護理,預後較好;有症狀的憩室,若未及時就醫,可導致吸入性肺炎,及時診斷及治療後,預後也較好。

憩室按發生的機制來分,可分為膨出型憩室和牽出型憩室,膈下食管憩室屬於膨出型憩室。憩室囊壁由鱗狀上皮和含有肌纖維的黏膜下層構成,由於囊壁缺乏正常的食管肌層結構,導致食管黏膜自薄弱區膨出,使區域性黏膜和黏膜下層疝出腔外,也稱為假性憩室。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

膈下食管憩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牽引機制:周圍組織感染引發區域性炎症,食管壁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及瘢痕牽拉食管全層,形成憩室。
  • 食管動力異常:食管動力異常引發食管功能性梗阻和食管壁內外壓力差增加。肌肉纖維的支援作用被破壞,不能耐受吞嚥時產生的腔內壓;或肌肉無法協調吞嚥運動時升高的腔內壓,食物團產生的壓力向食管壁各方向傳導,導致部分食管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層透過肌層,膨出食管壁外,形成憩室。
  • 食管壁薄弱:食管發育過程中存在著薄弱點。後天因素如腫瘤切除術、肌切開術、內鏡治療等醫源性損傷,是引起食管壁薄弱的重要因素。

疾病初期,絕大部分患者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表現為吞嚥困難和食物反流。

膈下食管憩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燒心、反酸。
  • 吸入性肺炎:憩室內容物倒流入咽部時,誤吸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
  • 吞嚥困難。
  • 呃逆。
  • 嘔吐。

本病無有效的預防措施,有上述的可疑症狀時,應及時進行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