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清胃散 - 方劑

升麻清胃散,中医方剂名。出自《症因脉治》卷二。具有清热凉血之功效。主治内伤牙衄,右关洪数,由于肠胃积热者。症见牙衄,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 名称:升麻清胃散
  • 出处:《症因脉治》卷二
  • 功用:清热凉血
  • 主治:内伤牙衄,右关洪数,由于肠胃积热者

組成

升麻、生地、川連、丹皮、山桅、當歸、大黃(酒蒸)。

用法用量

共研為細末,每次6g,每日3次。

功用

清熱涼血。

主治

內傷牙衄,右關洪數,由於腸胃積熱者。

運用

本方以牙衄,口渴,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洪數為辨證要點。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1、《症因脈治》:“ 內傷牙衄之治右關沉數,陽明血熱者,犀角地黃湯,加酒浸黃芩。有關洪數,腸胃積熱者,升麻清胃散,加酒蒸大黃。”2、《症因脈治》:“ 凡治血癥,要明血去火亦去,可用血脫益氣。若血去火存,但可補血涼血,切不可用溫燥,至牙衄陽明經血熱,用升麻清胃湯、酒大黃、生犀角,則血立止。”方論選錄3、《中醫兒科臨證備要》:“以衄血為主症。秦皇士曰:‘牙衄者,即牙齦出血之症。’一身發寒熱兼表證者為外感牙衄,治用幹葛防風湯(千葛、防風,荊芥、石膏、知母),身無表證者為內傷牙衄,治用升麻清胃散(升麻、生地、川連、丹皮、山梔,當歸、炙大黃)。”4、《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 齒痛齒衄、鼻淵鼻衄、口瘡咽痛、顏面丹毒、雙目赤腫:本品微甘微寒,可洩熱解毒,又具升散之力,故善清頭面火毒。其歸胃、大腸經,尤善清陽明熱毒,故常用治胃火上攻、牙齦腫痛、齒衄出血、口舌生瘡等症。若腸胃積熱之齒腫齒衄,可配黃連、大黃、當歸等,如《症因脈治》升麻清胃散。”5、《簡明中醫病證辭典》:“內傷牙衄:病證名。指內傷而致之牙齒出血。《症因脈治》卷二:內傷牙衄之症:身無表邪,牙齦出血,一湧而上,來血甚多,此陽明經牙衄之症;若身無表邪,牙齦時或出血,來血不多,久而不愈,肌肉削瘦,此少陰腎經牙衄之症也。”多因過食膏粱厚味,或飲酒過量,嗜食辛辣,致腸胃積熱,血中伏火;或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而致。腸胃積熱者,治宜清胃火、瀉積熱,方用升麻清胃散加酒制大黃;陽明血熱者,治宜涼血解熱,方用犀角地黃湯加酒浸黃芩;若陰虛火炎者,冶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6、《證治歌訣》:“ 又若,口渴一症,莫甚陽明,以有汗與無汗,分在表無汗與在經有汗,經宜白虎湯,表利葛根湯,又有,唇焦口臭,煩熱昏沉,渴不消水,癍毒內蒸,宜投升麻葛根湯,伏熱斯清。若積熱釀於厚味,當升麻清胃散以滌羶腥(並《大白》)。”7、《中醫內科學》:“ 症見齦衄如湧,口臭齒堅,齦腫腐爛,大便秘結。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數或沉實,治宜清胃瀉火。方用升麻清胃散、小承氣湯加減。”8、《古今藥方縱橫》:“ 又《症因脈治》升麻清胃散,取升麻、生地、黃連、丹皮,梔子.當歸、酒大黃,研末內服。治內傷牙衄,右脈洪數,腸胃積熱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