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俞穴 - 膏肓 - 針灸穴位

膏肓俞,经穴名。出自《千金》。别名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4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4、5胸神经后支。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盗汗、羸瘦、肩胛痛。斜刺0.5-0.8寸。此穴多用灸法,每次7-15壮,或温灸15-30分钟。

名詞釋義

心下為膏,心下膈上曰肓。穴在應肺之魄戶與應心之神堂之間,為膏脂、盲膜之氣所轉輸之處。又喻疾隱深難知為“病入膏肓”,是穴主治之,故名。

功能作用

養陰潤肺,益氣健脾。

定位

脊柱區,第4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4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4、5胸神經後支。

詳細主治

1、咳嗽、氣喘、肺癆等肺系虛損病證。 2、健忘、遺精、盜汗、羸瘦等虛勞諸證。 3、肩胛痛。

詳細操作

俯伏,於第四胸椎棘突下間,旁開後正中線8寸處取穴。斜刺0.5-0.8寸。此穴多用灸法,每次7-15壯,或溫灸15-3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胸膜炎、乳腺炎、神經衰弱、胃出血、夢遺失精、健忘、嘔吐、久病體弱,多用於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常灸此穴有強身保健,預防疾病的作用。 2、現代研究,膏肓為一切血癥常用穴,可增加紅細胞數。有人報道,治療惡性貧血,五日後紅細胞由100萬/mm3上升至337萬/mm3。對人工放血造成貧血狀態的家兔,針“膈俞”、“膏肓”都可加速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量的恢復。膏育對支氣管哮喘病人,有調整支氣管作用,使支氣管痙攣緩解。

配伍

1、配三里穴、湧泉穴治雜病。 2、灸膏肓穴、肺俞穴治久嗽。 3、配肩井穴治肩背痛。 4、配肺俞穴、四花穴治傳屍骨蒸、肺痿。 5、配白勞穴治虛勞。

附註

1、《左傳·成公十年》:“公(晉景公姬㺕)疾病,求醫於秦。秦伯(秦桓公)使醫緩(緩,醫者之名,或謂姓高名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豎子(兒童),曰:“彼(指緩)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指灸法火攻)之不可,達(指標刺)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通饋)之。” 2、《千金方》“論日:昔秦緩不救晉候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痾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又:此(穴)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 3、《灸膏肓腧穴法》:“葉餘慶,字元善,平江人。自雲:“嘗病瘵疾,其居對橋,而行不能度。有僧為之灸膏肓穴,得百壯。後二日,即能行數里,登降皆不倦,自是康強。”

相關論述

1、《千金》:“膏肓俞無所不治。” 2、《經穴釋義匯解》:心附著於脊之第五椎。膏肓在第四推下,近五椎上,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臨心。心下為膏,心下膈上曰肓,穴處心隔之間,為膏脂,肓膜之氣所輸;又喻疾在肓之上,膏之下,針藥不能及,而以此穴灸之,即能見效,故名膏育,或膏育俞。” 3、《考穴編》:“禁針,犯之極危。” 4、《腧穴命名匯解》:“考膏生於脾,盲根於腎,二者皆發於四椎之旁,穴當其處,因名膏育俞。”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