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竇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鼻腔鼻竇癌,為發生在鼻腔和(或)鼻竇區域的上皮源性惡性腫瘤。

  • 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位居耳鼻咽喉科惡性腫瘤的第三位,僅次於鼻咽癌和喉癌。男性相比女性發病率較高。鼻腔、鼻竇癌絕大多數發生在 40~60 歲,肉瘤則多見於年輕人。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除早期者外,兩者常合併出現,多數患者在就診時腫瘤已從原發部位向鄰近組織廣泛擴散,較難分辨何者為原發。
  • 鼻腔鼻竇癌的具體病因不明,常認為與機體和環境相互作用相關。相關病毒感染,如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與鼻腔鼻竇癌具有一定的相關關係。男性、菸酒史、高齡、長期鼻腔鼻竇理化因素刺激和免疫力低下等,均為危險因素。
  • 主要表現為鼻塞、鼻出血、疼痛麻木感、視力下降、耳悶、張口困難等。
  • 鼻腔及鼻竇癌在病因、病理型別、臨床表現、治療均有相似之處,故常將兩者一併討論。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確診時往往病期較晚,因此治療上比較棘手,預後不良。治療方法主要為綜合治療策略,以手術加放射治療為主,必要時予化學藥物治療。

持續性鼻塞不緩解,反覆鼻出血和頭痛、視力下降等,建議及早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長期鼻塞經久不愈,且進行性加重;
  • 反覆鼻出血;
  • 鼻腔鼻竇或面部麻木感,持續頭痛。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鼻腔出血不止,且出血量較多危及生命;
  • 患者頭痛劇烈,昏迷。

建議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醫生如何診斷鼻腔鼻竇癌?

根據病史、體檢、輔助檢查及病理學檢查,可診斷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確診依據病理學檢查結果。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鼻內鏡檢查:可以清晰檢查雙側鼻腔,鼻咽以及是否有從鼻竇蔓延到鼻腔的相關新生物。
  • 鼻竇 CT:可以清晰顯示鼻腔鼻竇新生物侵犯的範圍,和初步判斷病變性質。
  • 鼻腔鼻竇新生物病理檢查:取少許新生物送病理,可明確病變具體性質。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鼻塞、鼻出血的持續時間和發作頻率?
  • 是否有頭痛、耳悶、張口困難、視力變化等情況發生?
  • 既往做過什麼檢查,如鼻內鏡、鼻竇 CT 檢查結果?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鼻部相關症狀產生的原因?
  • 鼻部病變的具體性質?
  • 鼻部病變的診療方案?

經過治療後的鼻腔鼻竇癌患者,應加強自我護理和疾病定期監測複診。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定期鼻腔沖洗,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鼻腔黏膜清潔。
  • 定期醫院就診,行鼻內鏡檢查清除鼻腔痂皮,並密切監測是否有復發可能。
  • 定期行影像學檢查動態觀察術腔變化,密切留意腫瘤復發,乃至遠處轉移可能。

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確診時往往病期較晚,因此治療上比較棘手,預後不良。治療方法的選擇,須根據腫瘤的性質、大小、侵犯範圍和患者全身情況而全面考慮。治療方法主要為綜合治療策略,以手術+放射治療為主,必要時予化學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 新輔助化療:鼻腔鼻竇癌若侵犯範圍較廣,手術需切除病變較大時,可行術前化療,減小病變負載,再行考慮手術治療。
  • 常規化療:若腫瘤發生遠處轉移,則以化療為主,無手術治療意義。

手術治療

  • 經鼻內鏡手術治療,具有手術創傷較小,患者術後恢復較快的優勢。
  • 鼻外入路開放手術,手術創傷大,對面容具有一定破壞。
  • 手術治療的前提,是可以做到根治性切除腫瘤,術中注意無瘤原則,現多采用經鼻內鏡入路。若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則同期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

放射治療

多用於手術治療後的輔助放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早期的鼻腔鼻竇癌預後較好,中晚期的生存率較低,預後較差。原發於鼻腔下部和上頜竇腫瘤預後好於鼻腔上部、篩竇、額竇、蝶竇腫瘤。確診鼻腔鼻竇惡性腫瘤後綜合療法優於單一療法。術後定期的複診和隨訪,有助於及早發現病變復發和轉移。

目前,鼻腔鼻竇癌的病因及其發病機制尚未最終明確,綜合既往研究的結果,認為是機體本身和周圍環境變化的綜合結果。

鼻腔鼻竇癌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長期慢性炎症刺激和吸菸酗酒史。
  • 交界性或良性腫瘤的惡變。
  • 接觸致癌性物質或放射性輻射。
  • 病毒感染,如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與鼻腔鼻竇癌的發生可能有關。
  • 機體自身免疫功能低下,降低或喪失對腫瘤細胞的監控或清除作用。
  • 環境汙染,以及環境變化導致的機體基因突變等。

鼻腔鼻竇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鼻塞:在鼻腔惡性腫瘤為早期症狀,在鼻竇惡性腫瘤為晚期症狀。其特點為一側漸進鼻塞,發展迅速;晚期則為持續性鼻塞,並可能為雙側性。
  • 鼻出血或血性鼻涕
  • 疼痛與麻木症狀:腫瘤位於上頜竇底時,壓迫上齒槽神經或向下侵及牙槽而常有牙痛症狀。腫瘤向面部或眶底發展,由於眶下神經受累,可出現一側眶下及面頰部脹痛感,或一側面頰部、上脣及上列牙齒麻木感。當腫瘤穿破上頜竇後外壁侵入翼顎窩時,可發生嚴重的“蝶顎神經痛”,表現為患側鼻根部、眶內、面頰和上牙槽處刺鑽樣痛,並可向耳內及顳部放射。晚期因腫瘤侵犯眶內或顱底而常有難以忍受的疼痛。
  • 流淚與複視、視力下降:鼻淚管、眼眶、眼肌、視神經或眼運動神經受累,導致流淚、眼球移位、運動障礙、複視、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 蝶竇腫瘤累及視神經孔和眶上裂處的神經血管時,導致眼眶深部疼痛、眶周面板麻木、上瞼下垂、眼裂縮小、眼球固定、複視及失明等,稱為眶尖綜合徵。
  • 耳部症狀:腫瘤侵犯咽鼓管導致耳悶、聽力減退等分泌性中耳炎症狀。
  • 張口困難:當腫瘤侵犯翼顎窩、顳下窩、顳窩時,可使翼內、外肌,咬肌和顳肌受累,下頜關節受限而致張口困難。
  • 惡病質:表現為衰竭、貧血、體質減輕等。此時,常可發生頸部淋巴結和遠處轉移、顱內併發症及動脈侵襲性大出血。

鼻腔鼻竇癌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鼻出血:主要與腫瘤破潰和黏膜破損相關,若傷及供血血管有大出血危及生命可能。
  • 眶尖綜合徵:鼻竇腫瘤累及視神經孔和眶上裂處的神經血管時,導致眼眶深部疼痛、眶周面板麻木、上瞼下垂、眼裂縮小、眼球固定、複視及失明等,稱為眶尖綜合徵。
  • 分泌性中耳炎、張口困難,主要與腫瘤侵犯咽鼓管、翼內肌密切相關,進食少時營養差,密切留意惡病質產生可能。

積極治療鼻部疾病。由於鼻竇解剖位置較為隱蔽,早期症狀少,可疑患者應及早就醫。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健康生活,膳食均衡,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
  • 定期體檢,有鼻部症狀時儘早就醫。
  • 男性高齡患者應密切留意,出現相關症狀請及時就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