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腦膜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正常情況下,大腦和脊髓的表面覆蓋著一層薄膜,稱為腦膜和脊膜,分別對腦組織和脊髓起保護的作用。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化膿性細菌感染腦膜和脊膜,引起相應的炎症反應[1]。本病好發於兒童,90% 的患者為 5 歲以下小兒。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肺炎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 B 型;其次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變性桿菌、厭氧桿菌、沙門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1]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肺炎鏈球菌感染以冬春季多見,而腦膜炎雙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感染分別以春、秋季多見[2]

通常為急性起病,部分患兒病前有數日上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病史,表現可包括感染的症狀(例如發熱、寒戰及膿腫)、腦膜刺激徵(例如頸強直)、顱內壓升高(例如劇烈頭痛、噁心及嘔吐及意識改變)、區域性神經受損的症狀(例如偏癱、失語)或其他症狀等[1]

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是確診本病的重要依據。化膿性腦膜炎的治療包括抗生素治療、激素治療和對症支援治療[1]。化膿性腦膜炎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均較高。治療效果與致病菌、機體情況,以及是否及早使用抗生素,密切相關[1]。少數患者可有智力障礙、癲癇和腦積水等後遺症[1]

預防化膿性腦膜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相關疫苗[5]

何時應就診?

突然出現發熱、寒戰、頸強直、劇烈頭痛、噁心及嘔吐等表現,應立刻去醫院就診,排除化膿性腦膜炎。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兒科

醫生是如何診斷化膿性腦膜炎的?

化膿性腦膜炎的評估和診斷包括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腰穿檢查、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1]

  • 詢問病史:醫生會詳細詢問症狀出現的時間、症狀特點等。特別需要了解有沒有發熱、頭痛、嘔吐及意識障礙等[1]
  • 體格檢查: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尤其是神經系統檢查,包括肌肉力量、平衡、神經反射、感覺、運動及腦膜刺激徵等[1]
  • 腰穿檢查:醫生會抽出患者的一些腦脊液,送到化驗室行進一步檢查。
    • 化膿性腦膜炎的患者腦脊液壓力常常升高;外觀看起來渾濁或呈米湯樣、甚至表現為膿性。
    • 腦脊液中的白細胞數量明顯升高;蛋白質的含量增加,糖的含量下降。
    • 腦脊液塗片檢查,60% 以上可以發現細菌[1]
  • 影像學檢查:核磁共振成像(MRI)比 CT 更利於診斷,可以發現腦膜區域性的異常改變和腦水腫等。
  •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可以發現白細胞計數增加。血液培養可以發現致病菌。

醫生可能會問的問題?

  • 有哪些異常的症狀?
  • 首次出現這些症狀是什麼時候?
  • 是否有發熱、頭痛或嘔吐?
  • 這些症狀有什麼影響?
  • 哪些情況能改善或惡化這些症狀?
  • 是否去其他醫院就診過,做了哪些檢查,檢查結果是什麼?
  • 服用過哪些藥物,效果怎麼樣?

需要諮詢醫生的問題?

  • 這些症狀是什麼引起的?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病情嚴重嗎,會不會越來越差?
  • 都有什麼治療方法,各有什麼利弊?
  • 如何治療?
  • 這些治療會出現什麼副作用?
  • 治療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 如果治療沒有效果,該怎麼辦?

日常需要注意飲食衛生、空氣消毒、加強口腔和面板護理[4]

生活中有什麼注意事項?

  • 飲食應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營養的流質或半流質,多吃水果和蔬菜[4]
  • 接受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減少因發熱、嘔吐等引起的口腔不適[4]
  • 保持面板清潔乾燥,特別是當面板有瘀點、瘀斑時,避免搔抓破潰[4]

化膿性腦膜炎是如何治療的?

包括抗菌治療、激素治療和對症治療[1]

抗菌治療

  • 根據病史、查體和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等結果,當懷疑為化膿性腦膜炎時,即使還不知道確切的致病菌是什麼種類,醫生也會立刻開始抗生素治療,使用對多種細菌有作用的抗生素(廣譜抗生素)[1][3]
  • 廣譜抗生素一般選擇三代頭孢類(如頭孢曲松或頭孢噻肟),對腦膜炎雙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及 B 型鏈球菌,療效比較好[1]
  • 在細菌培養結果明確後,醫生再根據致病菌的藥物敏感性檢測結果,換用對致病菌專一性更高的抗生素,增強殺菌效果,同時減少副作用[3]。針對肺炎球菌感染,一般選擇青黴素、頭孢曲松;針對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一般選用青黴素,如對青黴素過敏,課選用頭孢噻肟或頭孢曲松[1]

激素治療

病情較重且無應用激素的禁忌症時,醫生一般會使用激素治療,以減輕炎症反應,改善症狀。通常使用地塞米松靜脈滴注,連用 3~5 天[1]

對症治療

  • 顱內壓升高時,接受甘露醇脫水治療[1]
  • 高熱時可使用物理降溫或退熱藥[1]
  • 如果有癲癇發作,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1]

化膿性腦膜炎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肺炎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 B 型;其次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變性桿菌、厭氧桿菌、沙門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1]

最常見的途徑是通過血流,即菌血症抵達腦膜微血管。當小兒免疫防禦功能降低時,細菌穿過血腦屏障到達腦膜。致病菌大多由上呼吸道入侵血流,新生兒的面板、胃腸道黏膜或臍部也常是感染的侵入門戶。

心臟、肺和其他臟器的細菌,也可能隨血液流動到腦室和蛛網膜下腔系統[1];顱骨、椎骨或腦組織的感染病灶,可直接蔓延引起[1

化膿性腦膜炎有哪些症狀?

  • 感染症狀:包括髮熱、寒戰、膿腫及咳嗽、咳痰等症狀。
  • 腦膜刺激徵:主要表現為頸項強直(不能低頭、脖子不能側彎),但嬰幼兒、老年人常不明顯。
  • 顱內壓升高: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及意識障礙等。
  • 區域性神經受損症狀:表現為偏身癱瘓、說話笨重或不能說話、食物模糊或視力下降等。
  • 其他症狀:部分患者具有比較特殊的臨床表現,例如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時,大量的細菌進入血液,造成人體的微迴圈出血或異常凝血,開始是瀰漫性的紅疹,之後迅速轉變成面板瘀點。

化膿性腦膜炎有哪些危害?

  • 腦積水:發生腦積水後,腦組織可過度腫脹,孩子可出現煩躁不安、嗜睡或嘔吐,此時患兒的頭顱可逐漸增大,引起骨縫的分離,可見患兒的前囟擴大飽滿。當病情發展到晚期,持續升高的顱內壓可以壓迫大腦,使大腦萎縮,致使智力減退,出現其他神經功能的倒退[2]
  • 神經性耳聾:由於炎症波及到耳蝸,10%~30% 的兒童出現神經性耳聾[2]
  • 其他併發症:殘疾、智力障礙、癲癇、視力障礙及行為異常等[1][2]
  • 注重日常飲食衛生和空氣消毒,避免細菌經由腸道和呼吸道侵入人體。
  • 加強口腔衛生護理,因口腔與外界直接相通,細菌種類和數量繁多,若口腔疾病嚴重(例如牙周病等),口腔中的細菌可通過破潰處進入血液,引起全身各處的感染。
  • 化膿性腦膜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相關疫苗,比如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嗜血桿菌 B 型疫苗[5]。接種疫苗後可大大降低感染細菌的機率,即便感染,機體的自身免疫力也能得到相對的提高。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