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卻穴 - 強陽、腦蓋、反行、胳卻、絡郄 - 針灸穴位

络却,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强阳、脑盖、反行、胳却、络郄。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有帽状腱膜,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主治头晕、目视不明、耳鸣。平刺0.3-0.5寸。

名詞釋義

絡,指聯絡。卻,指還卻,還出。穴在百會穴後旁開一寸半,適當足太陽經 脈“從巔入絡腦,還出”之處,故名絡卻。

功能作用

利竅通關,安神定志,疏風洩熱。

解剖

有帽狀腱膜,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詳細主治

1、頭暈。 2、目視不明、耳鳴。

詳細操作

正坐仰靠,先取百會,在百會穴旁開1.5寸,再向後0.5寸處取穴。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眩暈、嘔吐、面神經麻痺、鼻炎、甲狀腺腫、枕肌和斜方肌痙攣、白內障、精神病、憂鬱症等。

配伍

一、配商陽穴、巨髎穴、上關穴、承關穴、瞳子醪穴治青盲,無所見。 二、配耳門穴、聽會穴、聽宮穴、前谷穴、腕骨穴、陽谷穴、腎俞穴治耳鳴。 三、配偏歷穴、神庭穴、攢竹穴、本神穴、聽宮穴、上星穴、百會穴、聽會穴、築賓穴、陽溪穴、後頂穴、強間穴、腦戶穴、玉枕穴治癲疾。 四、配聽會穴、身柱穴治狂走瘈瘲恍惚不樂。 五、配百會穴、目窗穴、風池穴、俠溪穴、豐隆穴、解溪穴、申脈穴、至陰穴治頭旋。

相關論述

1、《甲乙》:“癲疾僵仆,目妄見,恍惚不樂,狂走瘈瘲,絡卻主之。” 2、《會元針灸學》:“絡卻者,絡者,陰絡也,卻者,去腦後也。腦血衝來,而生陽復去也,故名絡卻。” 3、《腧穴命名匯解》:“絡卻,絡者細小脈絡也。考目自珠外側有紅肉,結於大眼角曰絡。卻者退也,言針此穴可使目赤血絡消退。《銅人》有:治青風內障,目無所見。因名絡卻。”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