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甘草湯 - 方劑

麻黄附子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阳虚,感受风寒,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苔白,脉沉;肾阳不足,风湿外侵,通身浮肿。

  • 名称:麻黄附子甘草汤
  • 别名:麻黄甘草附子汤(《古今医统大全》卷十四)、附子麻黄汤(《赤水玄珠》卷五)
  • 出处:《伤寒论》
  • 分类:解表剂
  • 功用:温经解表
  • 主治:素体阳虚,感受风寒,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苔白,脉沉;肾阳不足,风湿外侵,通身浮肿

歌訣

甘草麻黃二兩佳,一枚附子固根荄。少陰得病二三日,裡證全無汗豈乖。

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6g) 、甘草(炙)二兩(6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3g)。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七升(1400ml),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日三服。

功用

溫經解表。

主治

素體陽虛,感受風寒,惡寒,不發熱,或有微熱,苔白,脈沉;腎陽不足,風溼外侵,通身浮腫。

方義

本方即麻黃附子細辛湯去細辛加甘草組成。方中用麻黃髮汗解表,附子溫腎助陽,甘草調和藥性。治證略同,只是發汗力量不及麻黃附子細辛湯。因微發熱,無裡證是病情稍緩。故不用細辛,而用甘草以緩麻、附之辛烈,又金匱要略治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麻黃附子湯,其藥味與本方相同。由於麻黃有宣肺,發汗,利尿三大功效,故本方既體現了助陽發汗,使邪從汗解,又體現了宣肺利水,使水邪從小便去的法則。

運用

1、本方主治,既有陽虛之本,又有感寒之標,是標本兼治之劑。臨床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舌淡苔白,脈沉為應用指徵。2、本方不僅治陽虛復感外邪,尚用於急慢性腎炎,肺心病之浮腫屬陽虛水停而兼表證者;亦可用於病態竇房節綜合徵、外感、關節攣縮等病症而見本方證者。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均治陽虛外感風寒證,但前方證病重勢急,外感與裡寒均較重,故以麻、附配細辛,助陽發汗,使表裡之邪速解;後方證病情勢緩,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陽益氣而微發汗,使表裡之邪緩解,此正是病由輕重,治有緩急之義。

重要文獻摘要

1、《醫宗金鑑》:此詳上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仍脈沉發熱不解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也。蓋謂二三日不見吐利裡寒之證,知邪已衰,然熱仍在外,尚當汗之,但不可過耳!故不用細辛而用甘草,蓋於溫散之中有和意也。此二證,皆未日無汗,非仲景略之也,以陰不得有汗,不須言也。2、《傷寒來蘇集》:彼太陽病而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裡,是裡寒陰盛也。此少陰脈而表反熱,便於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陽,是表熱陽衰也。夫以發熱無汗,太陽之表;脈沉,但欲寐,少陰之裡。設用麻黃開媵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太陽之微陽外亡。惟附子與麻黃並用,則寒邪散而陽不亡。此裡病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病在表,脈浮而發汗者徑庭也。若表微熱,則受寒亦輕,故以甘草易細辛而微發其汗,甘以以散之者間矣。[柯琴]3、《絳雪園古方選注》:少陰無裡證,欲發汗者,以熟附固腎,不使麻黃深入腎經劫液為汗,更妙在甘草緩麻黃,於中焦取水谷之津為汗,則內不傷陰,邪從表散,必無過汗亡陽之慮矣。4、《傷寒論三注》:少陰證見,當用附子,太陽熱見,可用麻黃,已為定法,但易細辛以甘草,其義安在?只因得之二三日,津液漸耗,比始得者不同,故去細辛之辛散,益以甘草之甘和,相機施治,分毫不爽耳。5、《傷寒論懸解》:麻黃髮太陽之表,附子、甘草溫癸水而培已土,少陰禁汗,以二日尚無少陰之裡證,故微發汗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