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

抑鬱症明顯更“青睞”女性。有資料表明,女性發生抑鬱障礙的概率是男性的兩倍,發病率在青春期開始升高,持續到生育期,之後緩慢下降[1]。而女性的生理週期變化(如月經、妊娠、哺乳、絕經等)與抑鬱症的發生明顯相關。本文,我們就來介紹一種和月經週期相關的抑鬱障礙——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

什麼是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

育齡期婦女(15-49歲)反覆在月經前1周及月經期間,出現較為明顯的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焦慮等症狀,並且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就稱為“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這些症狀在月經來潮後的幾天裡逐漸減輕,在月經結束後1周內幾乎完全消失。除了情緒症狀,還伴隨行為和身體不適等。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不僅影響女性本人,也對家庭(尤其是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大約50%-80%的非絕經女性存在輕度的經前期情緒不良,大約20%有嚴重的經前期情緒問題,需要治療[1]。經前階段被認為是自殺的危險時期。

哪些因素和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有關?

  • 環境。包括壓力、人際關係創傷史、季節變化、女性性行為以及女性的不平等社會地位等。一項針對波蘭女性的調查發現,教育程度低是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的易感因素,而生育史、經濟條件、生活方式的影響則不明顯[2]
  • 遺傳。對雙胞胎的遺傳學研究發現,經前期情緒變化與遺傳因素有關。但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的遺傳風險還沒有具體資料。對於經前症狀,估計遺傳率在30%-80%之間[1]
  • 月經週期改變。與不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相比,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可能有更少的月經前不適。也因此,口服避孕藥可用於治療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
  • 女性的性別角色。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表達抑鬱症狀以及求助精神科的幫助,變相“推高”了此病的患病資料。

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主要有哪些表現?

經前1周開始出現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焦慮等表現,逐漸加重,至月經來潮前2-3天最為嚴重;部分女性的症狀在月經來潮後突然消失,部分在月經開始後3-4天內消失。具體表現如下:

精神症狀

  • 情緒表現:明顯的情緒低落、沮喪、絕望感;情緒不穩定,緊張、自嘲、易怒、煩躁;做事急躁,失去耐心,細微瑣事就可引起情感衝動乃至爭吵、哭鬧,伴有不知所措的失控感;嚴重時會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 精力下降:沒精打采、易疲勞、對日常活動興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健忘。
  • 食慾和睡眠改變:食慾明顯變化,暴飲暴食或對特定食物的渴望減少;嗜睡或失眠。

軀體症狀

  • 疼痛:以頭痛較為常見,多為雙側性,但也可出現單側頭痛;還可能有乳房脹痛,經前感覺乳房飽滿、腫脹、疼痛;有時伴隨盆腔墜脹和腰骶部疼痛;或者表現為關節或肌肉疼痛。
  • 體重增加

總的來說,生活中比較不如意或有家族遺傳史的女性,更容易發生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如果發現上述症狀,要特別警惕。

發現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怎麼辦?

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患者可選擇非藥物干預(如心理治療、光照療法)為主;中重度患者或非藥物干預無效者,可採用藥物治療。常用治療方法有:

  • 抗抑鬱藥。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抗抑鬱藥物療效較好,且起效較快。常用的有舍曲林、氟西汀、帕羅西汀、艾司西酞普蘭等,可以僅在月經週期的14天裡間歇性給藥[3]
  • 口服避孕藥。國內有報道,一種新型口服避孕藥——屈螺酮炔雌醇,可達到治療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的目的[4]
  • 手術治療。外科手術切除雙側卵巢是永久性、侵入性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地解除情緒症狀[5]。但這種方法也會導致不可逆轉的損害,所以只能作為症狀嚴重、且其他保守治療無效、接近絕經期或合併有婦科疾病者的最後手段。
  • 物理治療。例如光照治療,可有效改善心境障礙[6]
  • 心理治療。主要是支援性心理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心理治療師可通過情感支援、改善認知偏差等手段,幫患者調整心理狀態,認識疾病,建立勇氣及自信心。

另外,育齡期女性應詳細記錄幾個月經週期中,自己的身體不適和情緒問題,並向醫生詳細說明。臨床醫師會根據病理生理和精神病學特點,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最大療效。

如何預防經前期心境不良障礙

預防經前期情緒不佳,可以注意下面幾點:

  • 養成良好習慣。除了自己養成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等良好生活習慣,還可以記錄月經週期日記,以便積極應對軀體和情緒帶來的煩擾;也可在就醫時作為資料,方便醫生的判斷。
  • 定期體檢。定期到醫院做體檢,體格檢查就能及時發現乳房腫塊、疼痛不適等問題;也可定期隨訪乳房透視或鉬靶攝片、陰道分泌物、腫瘤標記物、頭顱CT等檢查,排查軀體疾病導致的情緒問題。
  • 尋求心理疏解。要有自己的心理調整方法,比如三五知己好友,可以定期出來相聚,聊聊心事;培養興趣愛好,不至於在心情低落時無事可做。必要時,可向精神心理科醫生求助,情緒上的低落、緊張等能獲得醫生的理解、支援,避免不良因素的累積。
  • 減少環境刺激。養成寬於待人的性格,多理解體諒他人,這樣,你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善待,有助減少生活環境中的心理刺激。

共同作者:上海市徐彙區精神衛生中心主治醫師  佔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